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周义澄:“春晚”的中国文化调味品
日期:5/7/2011 来源:网络 作者:周义澄

“春晚”的中国文化调味品



  本文首发在香港《开放》杂志2011年4月号,发表时有删节,且题目被改为“周杰伦掉换王羲之”。这里提供的是文章完整的文本,采用的是原来的题目,因为文章的批评指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主管官员,而不是享有创作自由的台湾歌手周杰伦。——作者


周义澄



    多年不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了,今年阴差阳错,被“兰亭序”这个题目吸引,脑子里想起了遥远年代那几十位文人雅士在山水之间吟诗饮酒的聚会,想起了王羲之“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顶级书法,想起了少年时代摇头晃脑背诵的《兰亭集序》,于是就在电脑上看了这个被“春晚”列为重要节目的视频。

    一看不对了。尽管舞台背景显示的是王羲之书写的气势飘逸的漂亮行书《兰亭序》全文,而台上周杰伦演唱、林志玲伴舞的的所谓“兰亭序”,却全不是许多人记忆中的,几乎为中国普通文化人家喻户晓的那个兰亭“修禊”雅集的故事。《兰亭序》成文的历史记载很清楚,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官至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和时为隐士,后来担任“宰相”总揽东晋朝政的谢安及孙绰、孙统兄弟等40多位文人学士、社会名流,相聚在浙江山阴(今日绍兴)兰亭,作“修禊”——共同参加传统的祈福消灾之会。与会者分坐于弯曲流过的溪水两旁,以觞盛酒,置于宛转的水上,边饮酒边吟诗,即兴写下30多首诗,推举王羲之为诗集写序,孙绰撰跋。王羲之乃乘酒兴疾书《兰亭集序》,留下了千古佳作。此序的优美书法及文采,被后世推崇,于是成为一代一代中华少男少女背诵、临帖的名篇。 

  少年时代恶背的文字在脑海中有着清晰的痕迹。一提起《兰亭序》,脑子里就会跳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令人品味的句子还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于“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均使人不胜感慨。每读这些文字,甚觉精彩。写景色,说哲理,尽在其中。然而在春节晚会上,听到的却是“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辉,如你的羞怯似醉”;“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1700年前文人雅士虔诚地祈福消灾,吟诗作文的集会,变成了男男女女谈情诉爱的通俗故事。

  倘若有人看了“春晚”,便以为中国古代文化精品之一的“兰亭序”就是舞台上手执折扇的周杰伦的歌与挥舞红绸的林志玲的舞倾诉的那种男女情爱,可以说确确实实地是被误导了。

  《兰亭序》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有两个。第一,在书法史上,它是一个极品。《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至完美,是书法家王羲之当时的得意之作,也是他一生中的极顶之品。它被后代书家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固然与唐太宗的喜爱推崇有关(以至《兰亭序》的真迹被帝皇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永绝于世),但其本身确实“雄秀之气,出于天然”,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存世的摹本显现的精细笔法和墨气神韵,给人们一个精致的艺术享受。完全可以说《兰亭序》表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最高境界。书法家的气度、神思、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说王羲之的这等行书“前无古人”固然,说“后无来者”也可。第二,就文章内容而言,也可称为上乘之作。《兰亭序》中记叙了兰亭周边的青山绿水之美,聚会的老少文人极视听之娱的欢乐心情,抒发了人生长短,终究归于穷尽的伤怀和感慨。虽然《兰亭序》不像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贾谊的《过秦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般被人归入中国古代优秀散文之前列,但也还不至于像大学者施蛰存所批评的那样“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批<兰亭序>》2008年)就文章,就书法,就故事,《兰亭序》有资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华大地上传承而不被商业社会扭曲。

  然而,中央电视台“春晚”推出的“兰亭序”,给受众们提供的却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调味品或者说“掉味品”——其中的文化精神已经被掉换了。“春晚”的报幕员(——现在都流行称为“主持人”)在节目开始前就明说这是现代歌曲演绎1700年前的王羲之,是“流行对传统的挑战”。自然,每个现代人都可以对传统文化品自由地做出自己的解释,如果说在一千个莎士比亚作品的读者哪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中国人也可以说出一千种版本的“兰亭序”。倘若中国如同有着比较充分的言论和出版自由的美国,存在着几十个、上百个大小民营电视台的平等竞争,屏幕里香花野草共同成长,清水浊流一起奔腾,那么,电视中有几个节目对经典文化变动一下或调弄一番根本无所谓。周杰伦、林志玲们以“兰亭序”为题目爱怎么唱,爱怎么跳都可以。有人硬要用情歌解读,有人也会出来正本清源,各显神通。

  问题在于这件事情发生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而中国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执政党掌控的国家意识形态管理部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部以及他们的党组和更上级,“春晚”的节目是经过这些权力部门层层审查批准才得以演出的。在今日之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代表具有某种神圣权力的国家电视台,它推出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是一种“国宴”或“国演”,并不是任何艺术精品想上这个舞台就可以上得了的。“春晚”上的众多节目被打上国家印章,尽管它可能还是很具有商业意义的演出品。多少年来人们不停地批评“春晚”很俗,但它“俗而可耐”,十多亿民众别无选择地年复一年在除夕之夜一起端着饺子饭碗酒杯耐心观看,这种节目的文化垄断意义非同小可(据说中央电视台还衍生出一个节目叫做“我要上春晚”)。因此,2011年“春晚”“兰亭序”的演出,在公众眼里就很可能成为官方认可的对中国古典文化精品的标准演绎。在对待民族经典文化产品上,主管中央电视台“国演”的编辑导演和各级领导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应当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在这里,我并不要求一个台湾流行歌手考虑到上面所说的那么多传统文化因素,这种要求太高。一般说来,歌唱演员祇要他的歌有人听,唱片CD卖得出去就行了——而且近年来从宝岛奔赴大陆淘金的演员们,一个个成了与主办者在舞台上共建“和谐社会”的乖巧角色,当年邓丽君的风骨已全然不见。顺便说一句,台湾观众中的很多人恐怕也不知道他们的周天王所唱的“兰亭序”故事的主角之一,就是他们在高雄、台南、新竹等地的庙宇中供奉的“晋太傅”“广惠护国尊王”。

  在网络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出品于2008年的周杰伦的“兰亭序”KTV,两相比较,中央电视台“春晚”上演出的要雅得多了。原先“兰亭序”一个版本的视频画面简直像抢亲的村野故事,而现在变成了周杰伦手执书有王羲之墨迹的扇子和魔术中变出来的台湾名模林志玲的伴舞。还删去了“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一段歌词和噪杂的伴唱,使节目显得更为精炼;再加上周杰伦一段大提琴演奏,给人一种优雅的美感。而且在演唱中还把歌手原来唱错的字“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中的“拓”的发音由(tuò)改正为“拓(tà)。这一切,显示出“春晚”某些编导的专业用心。

  平心而论,作为一首情歌,这个“兰亭序”还是不错的。歌词写得好,你看,“真迹绝,真心能给谁”,“情字难解,怎落笔都不对”,“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词作者为方文正,曲子也谱得好听,谱曲是周杰伦。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过周天王的歌,祇听说有人抱怨他唱歌吐字历来不太清楚。看了这次他在“春晚”的演出,感觉还不错,吐字清楚,台风也好,比起林志玲略显生硬的伴舞,要潇洒多了。

  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又一口气把周董的“青花瓷”、“菊花台”、“双节棍”、“霍元甲”这些“中国风”系列歌曲听了一遍,比较起来觉得还是“兰亭序”好,我还是很喜欢听的。

  我担心的祇是,从此以后在中国民间尤其是青少年中,一提起《兰亭序》,说的不是王羲之的行书和“永和九年”的故事,而是周杰伦的魔术扇子和“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那平平的舞技。

  有人笑我杞人忧天。孔老夫子不早就说过“礼失求诸野”嘛,倘若几十年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到大学中文系的讲座和图书馆的故纸堆中去找,而是要到市井的流行音乐中去找,到街头网吧的游戏机里去找,又有什么不可以?辽阔的大陆中原找不到,就到边陲小岛台湾去找吧。

  名震海峡两岸拥有总多粉丝的周杰伦,身处保障公民言论自由、作家创作自由社会环境中,自然可以继续在中国古老文化中攫取题材,随心所欲地创作名为“赤壁赋”、“出师表”、“阿房宫”乃至“金刚经”的歌曲。不过,曾经做过中学教师和到学校开过家长会的本人,常常会替在中国大陆另一种社会环境下的学生家长和老师设身处地想一想的。据说《兰亭序》已被列入中国大陆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我想,当众多老师看了“春晚”的演出后,也许不得不考虑准备修改讲授《兰亭序》课文的教案,在东晋山阴修禊会和魔术扇子红绸舞之间寻找一些平衡,既承续传统,又照顾现代。辛苦的和难为的,是这些中学语文老师。


  (本文作者曾在中国上海的中学任教8年,在复旦大学任教7年)
  
  (原载“新浪博客复旦0363信箱”)


 



周杰伦演唱、林志玲伴舞的的“兰亭序”




相关新闻
曹长青:《纽约时报》的“中国不通”
官方停播谍战剧 全国荧屏一片红
中国新闻自由度排名倒数13
茅于轼批毛遭恐吓 京整肃扩及党政军高层
辛子陵为何禁声
从艾未未事件看中共的拙劣表演
李元龙:歪唱太平歌,不止顶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