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应星:中国的群体性抗争行动
日期:1/4/2013 来源:二十一世纪 作者:应星


    (二)从社会溃败演化为社会崩溃并非不可能

    但是,社会稳定问题处理不好,也可能转化为政治稳定问题。或者说,从社会溃败演化为社会崩溃,并非不可能。这种转化的发生取决于若干条件:

    首先,经济发展的态势。今天的中国经济早已不复往日的盛景,尤其是2008年政府推出四万亿刺激经济方案带来的恶果尚在逐步发酵,而2012年新的巨额刺激计划势必更加恶化旧的四万亿投资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当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只靠几乎是畸形的固定资产扩张时,其离经济大萧条的光景也就不太远了。一旦中国经济出了较大的问题,那么,建立在经济绩效基础上的政治合法性就会受到巨大冲击,而被经济高速增长所遮蔽和腾挪的各种政治和社会矛盾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激化起来。

    其次,统治者的应对。在一个社会陷入转型的危机关头时,统治者是否能够作出适当的应对,从来就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中国的群体性抗争行动是否会走向反叛的问题上,统治者的关键应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如何应对既得利益集团。在中国特殊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催生出一批特殊的利益集团。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利用权力制造实现暴利的空间,利用权力实现独占经营和垄断地位,又反过来利用暴利来影响和加强权力,使得公共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成为他们实现既得利益的工具。今天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从相当程度上说,与既得利益集团疯狂地操纵市场、控制权力、压制社会、掠夺财富有著直接的关联。尽管我们前面说过,正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起的作用,使中国政治得以保持大体的稳定,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既得利益集团既可能是使国家保持一时稳定的利器,但也完全可能成为使国家从此时的溃烂到彼时的暴亡的毒瘤。如果国家不能痛下决心与既得利益集团割断关系,反而听任自己被其绑架,甚至苦心维持现有的既得利益格局,那么,国家最终会被这些集团拖进难以自拔的深渊。

    第二个方面是如何应对弱势群体对基本公平正義的要求及其抗争行动。今天国家政治的重点不是放在促进公平正義上,而是放在维护社会稳定上。随著政府对维稳任务的空前重视以及高层财力的增强,政府防止社会抗争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资源空间大大拓展,调控手段更为灵活和多样,但是这些资源和手段基本上都是权宜性的。「维稳政治学」已经成为一把双刃之剑,它既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控制群体性抗争行动的蔓延态势,却又同时促成了「愈维稳愈不稳」的恶性循环。维稳的成本愈来愈高,维稳的心态却愈来愈不从容,维稳的效果也愈来愈短促11。未来中国的政治失控在某些条件的作用下有可能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目前的社会不稳定本来并不直接通向政治的不稳定,但政府在维稳问题上过于敏感和持续高压,使民众有怨无处申,有话无地说,有气无法出,社会的基本安全阀因为「维稳政治学」逻辑下的严防死守而被紧紧堵塞,到最后民众对制度合法性的信任和对不公平现状的容忍也将丧失殆尽,真正的政治不稳定问题也就有可能由此而生。

    此外,国际形势的演变、知识份子和民间势力的作用等,都是影响中国民众未来是否会走向反叛的重要因素。

    四、小结

    在当今中国,各种类型的群体性抗争频发。于是,很多人开始关注,频发的群体性抗争会不会最终走向革命。从某种意義上,中国未来是否会走向革命的问题,有著各种复杂甚至偶然的因素,绝非学者们可以准确预计的。但是,我们现在重温一下德国著名思想家韦伯一百多年前对侏儒当道的德国政治的痛斥和严肃的告诫,也许是不无启发的12:

    一个大国的最大危险莫过于被一群只知兜售软乎乎的幸福主義景观而全然没有政治意识和政治本能的市侩所领导!……我们无法想象和平和幸福会在未来的墓地等待我们,无法相信在这尘世生活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严酷斗争以外还有甚么其他方式可以创造自由行动的机会!

    注释

    1、应星:《「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费孝通:〈乡土重建〉,载《费孝通文集》,第四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页334-43。

    3、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北京:三联书店,2001)。

    4、斯科特(JamesC.Scott)着,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6、科塞(LewisA.Coser)着,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克兰德尔曼斯(BertKlandermans):〈抗议的社会建构和多组织场域〉,载莫里斯(AldonD.Morris)、缪勒(CarolM.Mueller)编,刘能译:《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页93-94。

    8、勒庞(GustaveLeBon)着,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王东进等:〈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4年第3期,页2-6;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页10;菅强编:《中国突发事件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页196-97。

    10、孙立平等:〈「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页133-34。

    1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领导者》,2010年总第33期,页11-13。

    12、韦伯(MaxWeber)着,甘阳等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97),页105、107、90。

 

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来源:《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此新闻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相关新闻
中国十大反对者揭榜迅即被删
郑义:人民不会永远忍受生态掠夺
湖南移民办逼迁 四农民相继自杀身亡
山西隧道爆炸传死60人 当局隐瞒一周
网民疯传2012段子集传世版
“公知上书”遭禁,新政难启?
数十著名学者发出《改革共识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