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世界媒体的猜测下终于落幕,会议公报随之披露。公报称,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了工作报告,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该报告。
三中全会是关乎习近平当局今后若干年的执政大计和国事走向,在习近平上台以来的各类会议中,实乃重中之重。之所以重要,按照某媒体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国已经站在一个领导层绕不过的关键节点上”。许多迹象显示,在如何看这些改革节点,如何看三中全会的问题上,民间和当局显然不一致。
在改革节点问题上,朝野基本没有共识。北大教授张千帆最近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在经过三十年改革之后,中国民间社会已经就改革的基本方向达成初步共识,即当前的中国亟需在经济、政治与法治三个向度上推进改革,民间改革共识则分别体现为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与执政权力的法治化。
公报虽然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仍强调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公报称,“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民间共识广泛认为,在经济改革中,国企改革是关键节点,这是因为有关经济命脉的重要国企部门,几乎都掌握在红二代或新太子党手中。这就造成了任何对国有企业伤筋动骨的重大改革举措,都会遭到顽强抵制,因此他们认为,国企改革很难有突破性进展。
和国企改革这个节点相比,政治方面的改革,显然是当局明知道绕不过去却非要绕过去的节点。公报称,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还说,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这些申明毫无新意可言,只是简单重复习近平在十八大提出的说词。
在过去的半年里,当局已经通过其喉舌和御用文人的连番动作表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世界上最好的体制,因而不能改、无须改,但行政方面的小改小革还是可行的。这就是公报所说的,“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但是对公布官员财产这样的民间呼吁数十年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举措,却绝口不提。
在依法治国方面,公报说,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从传出来的三中全会改革版本来看,当局有意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所有,以图改变地方政府滥用司法,借司法为自己图利的做法,但是当局却无意放弃党对司法的控制。
习近平在过去执政的一年里,严管舆论,严打网络和公民社会,与民间和知识界结怨甚深。这一年的打压,和他的双控举措——舆论控制和社会控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三中全会前夕的改革氛围和共识基础。不少知识分子对这样的当局推动大动作改革,没有任何信心。
三中全会前,他们曾对习近平政府抱很大希望,结果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许多人承认,他们对习近平看走了眼。经过这一年的痛苦经历,民间和知识界不少人接受了三中全会前的教训,对三中全会出台大动作不抱太大希望。更多的人对当局是否有能力兑现其承诺深表怀疑。当然,还有人依然对习近平抱有谨慎乐观,但已经从他们的原有立场退了一大步。他们说,习近平至少打改革旗帜就是积极表现,应当给他留时间思考。还有的说,三中全会在政改方面不可能提出根本性政策,但对碎步前进的政改措施都应欢迎和支持。
这和官方的态度,有极大落差。官媒高调称赞,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而民间反应普遍冷淡。这种朝野落差,会不会进一步导致民间对当局的不信任和不合作,值得进一步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