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你们好,我是王丹。中国今年多灾多难,尤以西南旱灾最为令人触目惊心。现在,灾情已经多少有所缓和,但是针对这次旱灾所进行的反思不能轻易忘记,因为它的后果已经不仅仅是”旱灾”两字可以代替的,有些后果甚至还在持续发酵中。
首先是通货膨胀的问题。我们过去就提到过,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这次西南旱灾所涉及的区域,物价已经大幅度上升,诸如豌豆、洋芋,比灾前基本上涨了50%左右,食用油、肉类、鸡蛋、大豆和黄豆都明显涨价,但政府还没有采取措施抑制物价上扬。更重要的是,旱势必造成十多个省区主要口粮的减产,促使全国大米涨价。有媒体报道,上海、重庆、广东等地已经出现大米价格上涨现象。中粮集团大米部相关负责人就曾经表示,此次旱情对于国家的整体原粮价格肯定是有影响的,不仅会导致大米市场的涨价,甚至可能影响下半年的物价走势。
其次是外交問題。在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特大旱情之际,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出现严重旱情。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等国认为,中国在湄公河(我国境内为澜沧江)上游修建水坝导致其旱情加重,四个东南亚国家已经就此问题向中国提出交涉。我们知道,过度的拦坝发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然生态,有可能诱发天气异变。这已经不是中国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一直在警告,亚洲日益加剧的局势紧张可能会引发关于资源的长期区域冲突,尤其是很多流经几个国家边界的主要河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资源竞争问题,借由这次西南旱灾也进一步凸显了出来。
最后,是温家宝所谓的“深层次社会矛盾”的问题。这次西南旱灾,表面上是天象异常的自然灾害,但在天气的表象之下,是长期存在的水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建国以来就是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尽管当局口头上讲要重视“三农”问题,但是在战略思想上从来没有成功转型。这次西南大旱,仍旧是农村灾情远远大于城市,就可见一斑。就在大型水电站顶着国内外的巨大争议如火如荼的加紧建设时,对于农业生产联系更为紧密的小型水库和水塘则完全被忽视,这表现出的,是在资源分配的格局中,农民的权利与其他社会阶层不平等的现实。农民没有参与水利设施建设方向决策的权利,也没有在重大发展模式上表达自己声音的权利和自由。而学者们一再呼吁的,让农民通过组织农会实行自治,增强其在资源分配中维护权利的分量的政策,当局出于政治原因充耳不闻。这势必导致农村的矛盾进一步恶化。
西南旱灾也许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是它带来的问题不解决,这样的自然灾害就会成为社会危机的爆发点。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王丹为您做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