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一个世纪前,共产党在全球遍地开花,发展迅猛;然而今非昔比,共产党在很多国家都大势已去,不成气候。不过,中国是个例外。尽管经济改革没有使老百姓获得更多政治自由,但确令越来越多民众能享受一下物质主义,加入中共成为党员的人数也在“持续上升”,这应该既不是中共宣传机器的唱好,也未必就是北京在痴人说梦。
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有6800万党员,较1997年增加了800万,涨幅高达13%,是人口增长率(只有5%)的两倍多。
如今,中国共产党党员资格非常吃香,成为加官晋爵、达成交易和赚大钱的“敲门砖”,这是该党巩固人脉网路及影响力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手中掌握著决策、行政和司法大权,入了党也就意味著有机会晋身权力高层。共产党过去大力宣传意识形态,如今忙著拉拢社会各界人士入党。在许多省市县,共产党就是个不折不扣官商互动网路。
党员人数持续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继1999年中国修改宪法保护私营企业后,中国共产党在2002年全国代表大会上允许资本家入党。中共本月透露,85%的私营企业都成立了党委。早在1949年起,几乎每个社区、军队、政府机构和国营工厂都有它们自己的党委。
这些党委对私营企业能起到什么作用尚不清楚,因为它们的角色定位尚未确定,而且似乎也没有法律地位。在一些企业里,党委或许帮助调解劳资纷争,充当工人与老板之间的传声筒,而这些理论上该是没有多少权威的中国工会该做的工作。
如今在许多国营企业,党委仍然有权否决企业经理的决定。讽刺的是,这些党委的领导干部和一众党员其实未必知道私营企业为何物,也未必清楚应该如何使企业能赚取盈利。
党员、各级党委以及基层党组织,帮助共产党控制和主导社会的每个组织和政治的方方面面。为了保持对政治领域的垄断以及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共产党最理所当然的选择,就是拉拢私营产业部门,在私企发展招揽党员。如今的私企与以前大不一样,它们依靠提供就业机会、创造财富获得影响力。
随著私营企业的党员人数增多、工厂的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私营企业在中共决策过程中,就能扮演更重要角色并获得更正式的权力,因为它们是规模更大的党组织的基础。这些私营企业的党委,理论上会以不记名投票的形式,派出代表出席党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下次是2007年举行),尽管这些代表及党委在五年计划起草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始终有限。
每个省都设有党委,加上共产党设在北京的最高机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共有36个省级党委。大约5年前,一个专门为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党员而设的党委成立;另外也为那些国有企业的党员创建了一个。
党委是共产党所谓的“先进生产力” 的代表。党委可以经济区域(例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或工业和行业(类似香港立法委员会的功能界别)为基础。
在香港,功能组别议员某程度代表了商界的利益,在制定新法甚至决策方面有很大的话事权。这点令很多港人极为不满,他们认为话事权应当赋予经市民直选产生的人。但内地设立企业党委,并非意味著共产党准备给企业大亨、公司总裁和投资者最终决策权,而只是希望引导他们通过基层党组织,然后是上级党委,更清楚地表达担忧和要求。
在私营企业设党委,可说是党内改革派的一次胜利。因为,在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企业家,不可能跟中共的保守派达成一致。
对一个既无人脉又无经商头脑的百姓而言,要想在商界有所成就,捷径就是加入党员队伍,利用中共党员网路的资源致富。无怪乎,从90年代初起,党员人数一直不断增加。
不管什么原因促使党员人数持续增加,这情况多少给予中共专制,加强了“合法性”。再者,有了安插在各个基层组织的众多耳目,中共就能时刻警惕可能威胁到共产党的挑战者。
然而,在私营企业发展党员,也有可能反过来改变共产党的本质。中共曾经高举维护工人利益的旗帜,不过如今却日益转变成一个“商会”。这个商会为产业大亨、干部和官僚提供了更多官商互动,甚至勾结的机会,在腐败、尤其是非法土地买卖和贪污土地赔偿之风猖獗的省市县更是如此。
今年五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批评私营企业的绝大多数党员名额都被企业主和管理层抢占,导致工厂工人和办公室职员未被充分代表。
拉拢企业家和资本家入党,能给缺乏魅力的共产党增添一点亮丽色彩。企业家,从街头的发型师到钢铁大亨,都是中国新时代的英雄,因为他们成功创造了急须的就业机会。要知道,共产党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失业。
由于共产党的重点进一步从意识形态宣传转向拉拢企业,那些拿微薄工资却一心一意为建造更美好社会奋斗的老百姓,不知哪天才能获得如企业和机会主义者手中的影响力和权力。 (撰文 David Fullbrook)
── 原载 亚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