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中国报道

 

瑞士记者感受北京三味书屋
日期:10/17/2009 来源:DW 作者:DW

随着中国作为主宾国在法兰克福书展亮相,中国国内的图书市场也引起德语媒体的兴趣。《星期日新苏黎世报》刊登的一篇报道记录了记者在北京三味书屋的见闻。

《星期日新苏黎世报》在文章中写道:"最近,三味书店又充满了笑声。这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七十岁的作家杨继绳用一个半小时摘录朗诵了他的作品《墓碑》,这是一部无情揭露毛时代大饥荒的调查报告,它把党编写的官方历史称为弥天大谎式的宣传。

这时,听众中一名年轻人发言,他介绍自己是下面省里一家报纸的记者,他只能写好消息,从来不能报道真相。他想知道,如果要偶尔写一点自己不必为之羞愧的文章,他应该从何做起。杨继绳回答说:'年轻人,要有耐心,你会等到这一天的。我在新华社工作了一辈子,最多只写了三篇像样的文章。但是退休以后,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你就高高兴兴地等着进入老年吧!'"

讨论禁书的地方

在三味书屋,这样的黑色幽默比比皆是。星期六下午,这里总是人满为患。这些拾漏补遗的私营书店在销售额方面虽然无法与国家的大型连锁书店相比,但作者与读者可以在这里讨论禁书,这些书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碰头的地方:

"这是古老文化的复兴:早在一百年前,当中华帝国分崩离析、中国在寻找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时,书店就是改革和革命思想的重要转运站。中国第一代共产党人也是从书架及其附属的沙龙获取了精神武器,为他们实现变迁的雄心服务。毛泽东也是这样,作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助理员,他在那里进行了首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演练。

由于共产党知道言论和知识的力量,所以它今天竭力控制并钳制讨论。尽管如此,言论自由总可以找到生存的空隙。公开讨论和进行批评的最重要论坛是互联网,但网络知识分子现在越来越多地聚集在现实世界,书店成了他们首选地点,因为他们在这些书店附属的咖啡厅或茶馆里可以组织一些不引人注目的活动。"

来自政府的压力

1988年,互联网时代尚未开始,三味书屋就已开始营业,这是北京第一家顾客可以随意阅读、不一定必须购买书籍的私营书店。在谈到这家书店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时,书店主人李世强和刘元生这对年过古稀的老夫妻说:

"由于做报告的人都是有名的教授和知识分子,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论可以走多远,所以三味书屋才免于被封。这对老夫妻不无自豪地说,虽然警方多次要求书店少举行一些涉及批判性题材的活动,但他们顶住了压力。李世强说:'我们知道,每个星期六都有政府的人坐在听众中,但对此我们并不反对。相反,我们认为,他们也应该参与我们的讨论。'"


摘译:王羊

责编:达扬


相关新闻
中国政企分界线日益模糊
赛车手韩寒泄露了国家机密
高锟的得奖和杨振宁的马屁
高房价让80后沦为最无志气一代
中国社保把穷人给害惨了
国庆的故事(微型小说)
中国知识界强烈要求政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