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成官员挡箭牌 民众强烈不满
近年来,"维稳"成为中国各级官员行政的一个重点。中央和地方为此投入巨额资金,但民众并没有因此改善对当政者的态度。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认为维稳已经被异化,人们对地方官员借"维稳"的名义滥用权力尤其不满。
维稳被异化
湖南茶油致癌和河南蜱虫疫情是近期受到媒体关注的两起公共卫生事件,而当地政府对自己"知情不报"提出的理由竟然是"出于维稳需要"。这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人民论坛杂志在人民网和腾讯网就公众对"维稳"的看法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有9000多人参与,其中包括地方党政干部478人。近日,人民网公布了问卷调查的结果,79%的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借"维稳"的名义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现象较为严重。
维稳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手段才是利于社会稳定的?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社会问题专家胡星斗认为:"只有信息公开才可能有稳定,只有维护民众的权利,才会有真正的稳定。也就是说只有维权,才能实现维稳。只有实现社会正义,才可能有长治久安。"
但事实上许多官员的的作法与胡教授的主张截然相反。政府纵容暴力拆迁、滥用警力、隐瞒信息等做法,也都被冠上了维稳的帽子。"维稳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是民众得出的一个结论。70%的受调查者认为,维稳不过是个借口,官员想的只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而不是民生疾苦。而且一些官员把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视为"不稳定因素"。胡星斗教授也指出:
"一些地方官员经常把人民群众当作潜在的敌人。比如现在有的地方不许随便卖菜刀,要实名制。我记得中国历史上好像只有元朝的时候有过类似的政策,不许随便把菜刀卖给百姓,怕老百姓造反。但现在采取这样的措施,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还是应当改善民生,维护民权,地方政府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才能够实现稳定。"
越维越不稳
据中国社科院刊物公布的数字,去年中国各级政府投入维稳的经费和相关开支,已超过5000亿人民币,有学者称这已接近国防开支的水平,并批评"花钱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差"。胡星斗也指出:"我们的维稳支出相当于财政支出的8%,加上政府其他的行政成本,恐怕要占到财政支出的30%到40%,这使得民生的支出受到了很大挤压。"
不少政府官员不是努力解决引起矛盾的根源,而是试图把不满和矛盾压制下去,反而使矛盾激化,造成了"越维越不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何文炯表示,地方官员如此重视"维稳",不惜一切代价保持表面上的稳定,其中一个体制上的原因是,官员只对上级负责。他指出:"根本的问题是一个对谁负责的问题,重要的一点是要让我们的官员不仅仅对上负责,还要对下负责,要有一种对老百姓负责的机制。第二点是要有法治。"
问卷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认为,走出"维稳"的误区的关键是,"提高用制度化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法律应在权力之上。"调查报告还指出,在现代社会,矛盾和冲突并不是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执政者的思维需要转变。胡星斗也认为,真正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关键之一是要实现民众对公权力的制约,否则高压维稳只能使矛盾激化,引发更大的冲突。
作者:叶宣
责编:凝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