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潇湘晨报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刊遭到封杀,据信当局认为专刊文章借纪念辛亥革命为名,影射当今朝政。这一事件在中国新闻界和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
潇湘晨报推出的[辛亥革命100周年]专刊的头篇文章于10月25号刊出,题为“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团已经丢尽了它的脸”。第二期于11月1号推出。据香港媒体报道,就在当天晚上,湖南省委宣传部接到北京指令,封杀了专刊。
具体负责专刊筹划的是潇湘晨报执行总编辑龚晓跃,他在卷首语[所谓天下大势]中写道,满清统治者选择封闭,而“人民要电报以利资讯,人民要办报以彰思想”。文章说:“清廷越处处修墙,人民就越善于翻墙。这近在眼前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翻墙者对抗修墙者的历史,修墙者的心魔之墙高到一尺,翻墙者的攀越之道必然暴涨一丈”。
专刊文章推出后,读者反应热烈,有网民表示,清政府如何修墙不太清楚,如今网民却到处在翻墙。
按照筹划,专刊自10月25号开始每周一期,一直出到明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10月10号,计划出50多期。结果仅出了两期,便遭夭折。
*当事人并没有受到严厉 惩处*
海外华文媒体盛传,潇湘晨报的负责人受到当局的查处,总编辑刘剑和执行总编龚晓跃分别被调职。香港明报引述负责具体筹划专刊的龚晓跃的话说,他已被调职负责杂志工作。他说这是他自己的意愿。对于调职是否与专刊有关,他表示“无可奉告”。
美国之音打电话给潇湘晨报总编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她可以“负责任地”证实,潇湘晨报的领导层没有任何变动。她说:“我们今天的这一条新闻就证明了这一点:珠州红网传媒、政府公共资讯宽架网正式开通,潇湘晨报总编辑刘剑、总经理龙博、执行总编辑龚晓跃将出席开通仪式。”
*学者:思想警察们的思想也在变化*
潇湘晨报的专刊事件在中国新闻界和知识界引起很大的震动。中山大学的历史学者袁伟时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这个事件表明中国的言论自由仍然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但是同一事件也表明,这种限制正在逐步放宽,言论自由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
他说:“中国的言论自由比以前好多了,自由度提高了很多。这说明中国是一个转型社会,它的自由度在慢慢地扩大。我甚至开玩笑地说,那些思想警察们的观念也在变。”
袁伟时教授举例说,2006年,中国青年报著名时事评论栏目“冰点周刊”发表了他撰写的文章[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中共当局把它定性为“严重违背新闻宣传纪律,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罪行翻案”。袁伟时教授说,冰点周刊因此而被停刊,总编李大同和副总编卢跃刚也没有如今潇湘晨报总编副总编这样幸运,他们当时都受到了撤职的处分。
*记者的感受却有所不同*
当年冰点周刊总编、现任中国青年报编辑的李大同对此却有不同的感受。他对美国之音说:“在我看来在制度层面上没有任何进步。当局对新闻的管制首先取决于这套制度的设计,中宣部和各省的宣传部对媒体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制度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你要说新闻报道的空间和深度是不是有所拓展,这在某些地域是有的,那也是新闻媒体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这套制度放宽的结果。”
*影射史学还是以史为鉴?*
媒体该不该借古讽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效应是人们争论的另一个话题。为潇湘晨报专刊担任学术顾问的历史学者谭伯牛在接受明报采访时表示,他一向反对影射史学,也不鼓励记者写影射的文章。他承认,文章的标题的确有追求“耸动”的效应之嫌,上网后影响力迅速扩大,才遭到封杀的厄运。
但是中国青年报资深编辑李大同反对影射史学的说法,他说“以史为鉴”的古训就说明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哲学家早就讲过,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说已经过去的事情,总是要被今天的人重新审视,重新挖掘,重新评价。这本来就是历史的经典内涵。说影射史学的人自己心中有鬼,自己对号入座。潇湘晨报的标题有什么不好?你自己不称为“天朝”,为什么要对号入座呢?”
历史学者袁伟时也认为,媒体开放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需要进一步放宽对媒体的限制,让媒体充分发挥监督政府,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