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北京刮起强劲的北风,风扫落叶,北国街道更显萧瑟。相较于两个月之前,本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住家附近,昨天显得异常冷清。
两个月前,刘得奖消息传回北京,大批北京异议人士涌向刘晓波住家社区门口,向其妻刘霞道贺。外国媒体也全部进驻刘霞住家附近,不少好奇的民众围在社区门口观望,现场宛如一场夜市大会。
当时,一些北京异议人士还非常“勇敢”地向便衣警察呛声;对媒体更是百无禁忌地“放炮”。但这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都成了历史。昨天,北京许多异议人士“被迫”沉默,不再对外发言。
昨日一整天,刘晓波与妻子刘霞住家附近,与北京一般社区无异。社区门前,没了异议人士、没了喧闹的媒体、更没了看热闹的群众。小区大门口一块蓝底白字“本小区谢绝采访”的招牌,冷冷地告诫想偷渡入内的媒体“想都别想”。
当本报记者想要以“民众”身份进入社区时,门口两位站岗的保安坚持,必须先告知前往哪一住户,并打电话通知,才准放行,管制相当严格。
为了“服务”媒体,当地警方“贴心”地在大门口旁,以警戒线拉起“媒体采访区”,所有媒体只能在区内活动。但昨日中午,抵达现场的媒体并不多,且全是国外媒体。
凡是前往刘霞住家附近的媒体,警方一律盘查记者身份,绝不放过;连摄影机都无法靠近大门口一步。
一位境外记者指称,十月八日晚上,自从他被警方登记盘查后,就再也无法“翻墙”看其他被封锁的网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