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中国报道

 

中国食品涨价背后的千年难题
日期:12/26/2010 来源:华尔街日报 作者:华尔街日报

中国云南省的自给农业模式。

英国作家查特文(Bruce Chatwin)在1989年《What Am I Doing Here》(我在干吗)一书里认为,农业管理是中国皇权的唯一来源。

查特文在书里说,圣谕的开头常常是“夫农,天下之本也”。

查特文写这些话距今已20多年,他提到的那个时代已经是一千年以前了。

但在中国,收入水平提高幅度再大,也无法掩盖治理这样一个古老大国普遍存在、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

所以,就在中国这个月宣布农业收成连续七年创纪录的时候,发生全国饥荒的忧虑仍旧没有消退。政府保卫95%食品自给率的措施,让这种忧虑更加明显。

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从联合国一位高官的话来看,难题只有加大,没有减小。

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德舒特(Olivier De Schutter)周四发表的一篇六页报告说,1997年以来,中国因为城市化、工业化或自然灾害失去了820万公顷的可耕地。根据官方估计数字计算,这差不多是今年用于生产五种主粮和油籽作物可耕地的十分之一。

德舒特指出,中国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生态威胁与挑战,对全国食品安全及保障弱势群体的食物权具有深刻的潜在后果。

德舒特说,缺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他写道,中国人均可用水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他说,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都有土地退化的问题。

德舒特指出,可耕地的衰减对中国维持现有粮食自给水平的能力构成了重大威胁,并给土地争夺与土地拆迁火上浇油。

到2030年,气候变化可能会使农业生产率进一步下降5%到10%。

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是一个独立职位,对联合国大会(General Assembly)负责。它提出的建议,没有哪一项是中国政府不知道、或者是没有着手解决的。

德舒特和其他人一样,力劝北京迅速缩减收入差距,增进农民工权利,提高土地保有和使用的稳定性,向更可持续的农业转型,并解决营养和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食品价格已经大幅上涨,带动通货膨胀率达到28个月最高,以至于杭州市区的鸡蛋和牛奶价格可能已经超过波士顿同类产品的价格。这肯定促使政府高层进行了政策反省。

在正式场合,政府仍把恶劣天气和投机者当作主要原因。

但还有更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

德舒特警告说,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食品价格无情上涨的压力就只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先兆”。



相关新闻
莫之许:国富民穷是阳谋一场
金融时报:中国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从APO产业链看中国如何改变世界
物价“超美”之下的民生困窘
本届政府治不了恶性通胀
“通货膨胀”可能成为敏感词
武汉建世界第三高楼 引建费与“魔咒”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