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中国报道

 

英国洋记者解密新华社
日期:2/11/2011 来源:BBC中文网 作者:BBC中文网

马克·纽汉姆(Mark Newham)是英国记者,自由撰稿人,2004年去北京新华社总部当过“专家”润色英语电讯稿,完成一年合同之后“带着困惑、挫败和恼火”,还有积累的原始资料,走出“中国当局的宣传中枢”。

英国洋记者解密新华社
书名“主要为了吊胃口”。


马克最近到伦敦BBC英国广播电台国际台,在中文部播音室与BBC中文网记者王荣就他的中国经历和基于这些经历写成的“讽刺作品”作了访谈。

他说那一年的经历使他感到必须找心理咨询专家才能保持心智正常。

三年后,他又回到北京。正值北京奥运,马克和另外十几名外籍记者加入了新华社旗下的残奥会新闻服务(PNS)团队用英语采访报道北京残奥会。

经历独特

所以,“马克在中国”跟一般的“老外在中国”很不同。他可以宣称自己从大部分地球人一辈子都无缘一瞥的新华社内部向世界“解密”中共宣传机器的中枢。

这样独特、宝贵的素材,后来自然就成了一本书,题为《瘸腿猪和五环马戏》(Limp Pigsand the five-ring circus, Pen Press),2011年1月在英国出版。书的封面下半部分赫然写着:揭秘!你所不知道而我却不幸目睹的北京“运动会”。

不过,书的主题跟残疾猪和马戏没有关系,关注焦点也不是北京奥运会,而是一个西方资深记者在中国最高级别的宣传机构的工作经历、见闻、感受,以及一些思考。

“我不是汉学家,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写下我的经历”,马克强调。

必须提醒读者,这本以第一人称写成的纪实作品,看似纪实,实际上包含了一定的虚构。作者把它归入“创造性非文学类”作品(creative non-fiction),因为除了作者本人和诸如温家宝、胡锦涛等是真人真名,书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每一个都代表了一类人,包括作者在新华社的中国同事,还有都住在友谊宾馆的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工作的“老外”。

比如俄国汉学家鲍里斯,就是一群在北京工作的俄国人的集合体。他是“看衰”和“怀疑”中国最厉害的,之所以留在北京为中国官方媒体工作,完全是因为回国后工资将难以养家糊口。

发泄怒气

《瘸腿猪》的主题是“愤怒”,是一种感到被欺骗的愤怒,马克说。

所谓被欺骗,指的是他原以为新华社雇他当语言编辑,真的是希望借此推动新华社和中国媒体“现代化”、“去宣传化”、逐渐摆脱政府控制。

“当时,”马克回忆道,“他们费了很大力气才说服我。”

“实际上他们最初来找我的时候,我还觉得受了侮辱–他们居然会认为我愿意为一个集权国家的宣传机构工作。但是,话里话外传达了一个意思是,通过为新华社工作,也就是作为中国媒体的一员工作,我实际上是在帮助中国媒体现代化,为这个系统引进新的技术,也是在帮助中国媒体进入脱离政权核心的进程。

“当然,这些都没有明说,但这些暗示已经引起我的兴趣,让我开始琢磨,难道这一切都是真的?他们真的要让媒体逐渐脱离政权核心,像西方媒体那样运作?

“这样来来回回几个星期,出现了两个结果,其一,假如这是真的,中国真的要对媒体松绑,我必须在场目击见证,以便作一个前后对比;其二,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政府对媒体松绑,那一定标识着政治层面发生了某些变化;如果中国发生政治变化,我必须在场目击见证。

他最终答应去新华社工作了,“先是比较犹豫迟疑,但后来变得很积极热切。”

上当受骗

英国洋记者解密新华社
马克在新华社期间还在新华社要求下定期办内部业务讲座,编发内部业务通讯。


所以,并不存在食言,背叛,因为谁都没有承诺什么,对吗?

不。马克认为,“他们给了很多暗示。就好像有人卖给你一张床,告诉你这床很软,但究竟是软还是硬只有你睡过才知道。就是这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给他那些暗示,说服他相信幻影的人,自己都相信这些虚幻的图景。

所以“他们”没有骗他。他们和他一样“上当”了。

在马克看来,中国政治和社会没有变。那些西方媒体和撰写出版中国题材论著的西方人大都只看见都市繁华,以为浦东代表了中国,下笔“太客气”。

而持有新华社工作证的马克·纽汉姆能看到一般外国人看不到的地方和事物,“我看到的是游客不去或者不许去的真实中国,”他强调。

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在新华社国际部办公桌前把握中国媒体,以及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的脉搏。

确实,他写到,中国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理性和客观这两个层面有长足长进,2008北京奥运会前收紧环境保护和放松网络控制方面也可以得相同的分数。但是,随着2008逐渐隐入历史,烟尘卷土重来,重新占领北京的大街小巷和中国的互联网。

即使对中国现代化政策和现代化进程最乐观的人,目睹了中国当局“以撕破脸皮抛弃斯文的速度让先前作好事的努力前功尽弃”的行为,也会忍不皱起眉头。如果还有人怀疑中国的倒车能力和技术,马克写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就足以打消他们的疑虑,因为胡主席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会按经济转型的路子进行。

还记得奥运期间中国对外国媒体和“有害网站”开禁吗?“松绑”期截止10月17号,而16号政府宣布松绑成为永久政策;在外国记者还没来得及庆贺,就有人注意到外国记者去西藏和新疆采访仍然需要许可证。

这说明中国政府又玩了一次“给一根筷子”的游戏,吊一下全世界的胃口,从中自娱自乐了一把。

“二进宫”

马克最初打算把《瘸腿猪》写成一本以讥刺调侃为基调的讽刺性作品,读来让人哈哈大笑,同时要寓教于乐,通过尖酸刻薄和严肃论述交替使用,传递一个信息,也就是书的主题–大家都说中国变了,但本质上什么都没变;在媒体行业实际上控制更严,反而倒退了。

他最初不是带着为写书搜集素材这个目的去新华社的。随着见闻和感受的增多,他开始有些书的念头。但当时他只感到困惑、恼怒,很多头绪理不清,很多事情不理解。结束合同后,回头反思,慢慢书的结构浮现出来。

虽然作者尽可能让笔调轻快,但给人的印象还是痛苦居多。按他自己的说法,新华社经历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得找心理咨询专家帮助调理。

既然如此,为什么第二次还要去?而且是给同一个机构工作?

因为《瘸腿猪》需要有结尾。

他通过第一次经历形成了一个观点,“但这个观点需要证实,需要过一段时间再回去验证,中国到底是不是在发生变化。而回到原来的环境工作,前后作对比,是最好的途径。”

而为PNS报道北京残奥会,正是个“天赐良机”。

英国洋记者解密新华社
马克告诉BBC中文网,这本书出版后,可能他在中国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再也去不了了。


这本书通篇讽刺色彩很重。马克希望不至于给人留下太恶毒,或者太轻浮、太无聊的印象,虽然以中文为母语的读者读到某些章节时可能会有这种感觉。

马克辩解说,他是利用英式幽默来表达身处一种体制的束缚而产生的激愤、恼怒感。也可以说是一种发泄。但这本书确实也包含了一个严肃的议题,他希望在两个层次上表达,一是直截了当地陈述问题,二是就此开开玩笑,讥笑讽刺一番。

他说:“实际上用一种轻松调侃的口气,可能比严肃说理效果更好,我要传达的观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被谁理解和接受?什么观点?

那些希望了解中国的人,他说,“他们对中国有点兴趣,但不是中国通或者汉学家或者中国问题专家。另外,或许还有那些跟我有同感的人,那些对全世界深信不疑的‘变化中的中国’这一宣称产生疑问,认为这个提法值得商榷的人。”

比如,21世纪的今天在武当山背大石头上山的为什么依旧是人而不是骡马?为什么残奥会赛场残疾人专用厕所那么少?为什么工作量定额制也适用于新闻记者,尤其是新华社驻外记者,结果每个月下旬稿件数量明显增多而质量下降?而与此同时新华社当局发誓要让新华社成为世界级现代化媒体?

这是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表达的观点:在经济方面,中国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政治和社会架构好像跟经济轨道脱节,在原地踏步或者变化极其缓慢,甚至倒退了。

他觉得原因何在?

在于权力架构——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像个独立的生命体一样沿着自己的轨道滚动。有人要保护自己的地位,这跟任何地方的任何政治体制里一样;还有人害怕变化会导致他们自己所处的权力架构发生变化。政客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英国如此,美国也一样。

不同的是,英美政客要顾及选民和选票,而中国的官不是选出来的。西方受众可以选择读什么报纸,看哪个电视频道,而中国没有这种选择。

最后,为什么标题要用“瘸腿猪”呢?

书里一开始就解释,残奥会(Paralympics)如果发音不准确,听起来像是“一对瘸腿猪”(a pair of limp pigs),奥运新闻中心的门卫见到作者和另一位外籍残奥会新闻服务团队记者会这么打招呼,而他们则装出瘸腿猪走路的样子。

没有别的意思,马克强调。


相关新闻
学者揭重庆假造新闻 捧“唱红”
微博成为中国新闻报道的塔基
多家海外媒体齐声援 长平天涯博客遭封杀
中国官方控制有关埃及示威活动报道
长平的心声:坚持话语权
成都“发现最后的壮士”的编辑遭辞退
国际记联发布中国新闻自由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