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中国报道

 

中国微博战火延烧 南北媒体鸿沟现
日期:9/25/2011 来源:旺报 作者:彭晓芸

上周的专栏刚刚谈过大陆新浪微博日益成为一个充满硝烟的地方,这周的“战火”又烧到媒体人身上,而且罕见地将南北媒体之间的价值差异和对话鸿沟赤裸裸呈现於公众注目之下。

化约地将这种分歧称之为“南北差异”或许不甚确切,但指向市场化媒体与党媒的分歧,似乎也不那么尽如人意,严格来说,当前的媒体,只要有刊号、有採访权均属体制内媒体.大陆并不存在台湾威权时代的所谓党外报刊。无论以什么命名,这几起事关民族主义情绪的争论,倒是呈现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多元面向及背后的複杂逻辑,颇值得观察。


过度解构将适得其反


事情缘起於南方报业旗下媒体《南都周刊》主编西门不暗(微博ID)在微博针对“九一八”发表了一番不当言论,大抵是想解构官方意识形态垄断下的宣传话语,但由於习惯性地将类似饭局黄段子的风格搬上微博,一时激起千层浪,招致网路上民族主义者的猛烈炮轰,有网友发起要求其辞职的网路运动,有声称要自费刊登广告抵制这一伤害公众民族感情的言论,甚至要求广告商不要在这个刊物登广告。当然,这种抗议由於匿名性、随机性而导致程序上的非制度化和混乱无序,往往演变成对人的上纲上线攻击,如果大陆有诸如台湾的媒体改造学社、媒体观察基金会的合法组织,公民对媒体及媒体人言论的监督或抗议,就有了制度化的合理性、合法性。

藉公众群情激奋之“东风”,北京的党媒《环球时报》官方网站刊登了两篇对西门不暗言论进行严厉批评的文章,正式拉开了一场媒体人之间公开对峙的舆论战。

其中一篇题为〈主张去民族化思想的自由主义者不要过於迷恋自己〉的文章,由《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梅雨堂撰写,这篇文章语气温和,有别於网民的非理性谩骂,作者称:“我也不认为西门不暗是『汉奸』。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不会聊天』,在错误的时间说了一句『冷笑话』,不仅没能起到调侃作用,还给自己弄得一身臭。”文章同时批评中国的一些自由主义者走向极端和傲慢,“成为自由派中的迂腐分子,丧失了先进性。”针对网民对西门不暗的讨伐,梅雨堂认为:“如果一个人狭隘的对待不同思想,他自己的言论空间也会被挤压。”

这番言论倒也体现了对话的意愿,立场虽不同,但击中了近些年来将自由主义简单化理解的自由派媒体人遭遇的困境:一味地插科打诨和解构,在言论不自由的高压下,的确起到了消解威权的作用,却并不能更好地达致社会共识,恐将导致更为剧烈的族群撕裂或乾脆转向犬儒主义.


浮华语言令思想枯竭


为什么这样说?从大陆持续至今的韩寒热可见端倪。我的意思并不是说韩寒不该成为偶像,而是指,当一个社会的年轻人、学者、媒体人如此热切地讚美着韩寒,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己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的一种逃避,一些知识分子鼓吹一个韩寒胜过千百个知识分子,这是一种无奈的说词.

韩寒自身是清醒的,他曾经坦诚自己10年来几乎不读书了,严格来说,韩寒承担不了公共知识分子解剖社会的责任,但他有着极好的批判性思维,这倒恰恰缘於他的不读书──早早退学,远离应试教育的戕害。过去这些年,韩式话语风靡互联网,韩寒每篇透着机智的博客文章被网民大量传播,其幽默调侃的风格让网民们兴奋,甚至让很多媒体人也极为推崇,不少媒体以刊登此类风格的文章为荣.

遗憾的是,并非每个人都有韩寒的睿智或幸运,插科打诨是一种冒险,一不小心将堕入滑稽的境地。

2010年4月,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插科打诨的时代终将成为过去〉的文章,并策画了一期关於“我们时代的话语方式”的专题,表达了对这样一种时代风潮的忧虑.这不是预测,而是身在其中的尴尬,在夹缝中生存的媒体人,很容易感受到语言上的浮华可能导致的思想枯竭。美国人尼尔·波兹曼曾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座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而当今的中国,似乎对这两种趋势均抵抗力不足,一方面是因言获罪的案例仍然不能消除,另一方面是插科打诨式的集体话语正在吞噬力透纸背的直接言说.。


相关新闻
南都记者披露洛阳性奴案被指泄露国家机密
赵达功:中国担心美国价值观渗透
中国记者报性奴案被指泄国家机密
两“京报”何以被整肃?
从苏联电影解禁看中国的审查制度
世界媒体看中国:记者的职业危险
洛阳遇刺电视台记者生前曾调查地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