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雇用的美国记者报道2011年圣诞树到达国会/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杨晨
2011年是中国国家媒体继续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扩张的一年。在今天的年终报导中,我们将为带您回顾一下2011年中国官媒全方位进军美国媒体市场的情况,并请观察人士为您分析一下其深层原因。今天推出报导的第一部分。
2011年,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在内的中国官方媒体继续在美国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进军。5月份,新华社北美分社在纽约时报广场正式启用,使新华社在美国的分社扩展到七个;新华社还设立了新华社电视网英语台(CNC World)的英语电视台,24小时滚动播出英语节目。另外,7月份,新华社还在纽约时报广场上租用了最显著的广告牌之一发布广告,外界估计,这一地区最贵的广告牌租金每月可达30万至40万美元。
从10月1号起,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和记录片节目在美国维吉尼亚州非营利地方电视网MHz的两个24小时频道上开始播出;华盛顿地区的数百万观众,只要家中电视装有天线,便可直接通过空中讯号免费收看,不须经过任何有线频道。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经证实2012年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建立一个广播中心,每天播出6小时的英文电视节目。目前这个位于华盛顿市中心的广播中心正在施工中。
*报纸和广播也取得进展*
另外,致力于以“美国视角”向当地读者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官方英文日报《中国日报》,自2009年强力登陆美国平面媒体市场后,目前已经在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特区及波士顿等八个重要城市中发行。为了吸引更多读者,《中国日报》还不时在当地重要报纸上加塞推出免费版面。
同样的,在美国也可以收听到中国的广播节目。比如今年7月份开始,波士顿市民转到当地的WILD-AM 1090频道,就可以全天收听中文节目,不但可以学中文,听到中文流行歌曲,还可以听到最新的中国新闻。该频道在全美各地都能收听到,是美国境内少数几个全天候播放中国节目的全国性广播频道。
*大外宣计划的表面和深层原因*
香港资深媒体人周兵今年11月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在2011年投入了相当多资金来进行海外宣传,主要是从中国的外交部门到对外宣传部门都认识到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而公共外交的重要一点就是通过媒体对其它国家进行宣传和影响。周兵说:“中国认识到在有一点硬实力的时候,它的软实力和其它国家有差别,尤其是让其它国家了解到,中国在文化、道德方面,在其它非硬实力方面,也能够称得上和它硬实力相称的世界大国的地位,因此中国政府最近做了很多动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香港《动向》杂志主编张伟国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中国政府之所以推出“大外宣计划”,除了通常台面上人们知道的抢夺话语权、增强软实力外,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他说:“二三十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一种权贵资本主义的模式,共产党的腐败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个方面表现在中国意识形态控制领域里面,比如象李长春家族、刘云山家族, 他们不但把大的电子媒体、传统平面媒体,连造纸、图书印刷,都划归给不同的家族利益集团控制。所以实际上,(大外宣)表面上看是国家的,实际上是某一些家族的利益集团在里面。”
张伟国接着说:“大外宣的出台,懂得国际媒体的人都知道,这不是靠钱能够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他们还这么肆无忌惮地去做呢?这里面就有很大一块利益在里面,因为他这样做了,这些钱表面上可以名正言顺地花到他们那几家利益集团的份上,他们有这样的名义用这笔钱。”
*中国官媒的公信力遭受质疑*
美国理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研究中国媒体的学者约翰·吉里克曾经在2003年帮助央视9套重新定位,让九套节目在2004年成功改版成英语新闻频道。当时他是协助改版的两名外国专家中的一名。吉里克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他在1990年代末第一次在央视供职的时候,就了解到央视从1997年后开始就在考虑建成中国的CNN或者BBC,如今十五年过去了,这个计划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吉里克表示,要判定包括央视在内的中国官媒是否能够在美国取得成功,还需要至少十五年的时间。不过,这种机会对中国记者来说倒是一个增加历练的大好良机。他说:“中国记者们有机会在一个非常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中提高自己,他们可以看看美国的记者是如何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导的,他们也可以看看他们的报导是否会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压力,是否能够被接受、被采用。”
记者采访的几位观察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虽然中国大外宣计划的表面目的是要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但是众所周知,国际形象不是靠金钱堆积起来的。目前,中国的官媒处于政府的严厉管制下,要在美国的受众中建立起新闻公信力,估计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到的。
年终报道:2011年中国官媒在美国攻城略地(2)
2011年,中国国家媒体继续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扩张。中国政府和参加大外宣计划的官媒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美国的观众会不会买帐呢?
2011年,中国政府继续挥洒金雨,扶植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在内的中国官方外宣媒体大举进军美国。
美国理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研究中国媒体的学者约翰·吉里克(John Jirik)曾经在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期两度为中央电视台工作。吉里克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官媒在美国落地,和其它的国际媒体一样,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吸引受众。他说:“我完全理解中国政府非常渴望扩展媒体服务的心情,他们希望能够让美国民众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声音,但是他们在吸引受众方面需要努力一段较长的时间。这不是光中国媒体的问题,这是进入美国的所有国际媒体都面临的问题。”
*评估成败需要至少15年时间*
吉里克表示,美国媒体在一个自由的媒体市场框架下运作,中国媒体一开始很难竞争过它们;另外,美国的观众听众读者有数不胜数的媒体选择,要让他们接受带有官方宣传色彩的中国媒体,谈何容易?吉里克说:“中国政府愿意投入巨资到这样一个没有成功保证的项目上,这完全有可能会失败的。当然,要评估这个项目的成败,至少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短期内肯定是没有成功可言的。”
观察人士注意到,加入“大外宣计划”的中国官媒正在悄悄地采取“外宣媒体本土化”的策略,也就是,在美国当地聘用工作人员,将外宣产品包装成更容易让当地受众接受的普通媒体产品。
*外宣本土化具有欺骗性*
香港《动向》杂志主编张伟国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外宣媒体本土化”的策略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外宣的实质内容。他说:“这也是它的一种行销战略,算是一个进步吧,入乡随俗,比他们自己派记者更有欺骗性,也许更能够打入市场,从基础运作上来看会有一定效果。但是这些人不会改变他们公司的运作、媒体的方向、选材、报道的风格,从最终产品你可以看到,哪怕有本土人士加入,它的产品基本上还是这种格调,大的框架没什么变化。”
张伟国指出,中国的形象不是靠大外宣来改变的。他说:“因为大外宣说得天花乱坠,跟中国现实的反差非常之巨大,比如陈光诚事件、艾未未事件、乌坎事件这样一些国际社会关注的、真正反映中国底层社会脉动的、真正有新闻元素的事件,在中国媒体,包括这些到海外的媒体里面,都得不到正常反映。所以外面的人一看就知道,中国这种东西宣传的色彩,宣传的意味很浓,虽然有些事情他们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目的,这种莺歌燕舞、正面歌颂、增加喜庆气氛的也许会有一点作用,但是真正到了一个重大社会和国际事件出现的时候,它的那种舆论导向、它的那种政治立场的本质就会暴露出来。”
*美国观众能接受吗?*
香港资深媒体人周兵11月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也指出,中国媒体说的东西和实际情况有差距,导致自己的公信力受影响,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有时你说的东西明明是对的,或者是真的,别人却不相信。周兵认为中国政府在加大外宣的时候应该做两件事。他说:“第一要先做得好,第二才是说得好,现在要想说得好的话,做得方面要有一些改进。”
不过,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的一位新闻媒体教授却持不同看法。这位不希望透露姓名的教授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日益提高,在全世界和在美国,人们对中国的兴趣在与日俱增。她说:“但是他们缺乏渠道去了解中国,所以很可能他们会利用一切他们可能得到的渠道去了解中国。但是美国观众也会有比较根深蒂固的意识,认为中国媒体都是政府控制的,所以这全部是政府的宣传。不过美国观众具有批判性思维,他们会接受各方面的信息,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分析和接受这些信息。
香港《动向》杂志主编张伟国表示,如果说中共外宣有什么成功模式的话,具有中国军方背景的凤凰卫视可以算一个。张伟国认为,凤凰卫视先行一步,为大外宣闯出了一条路子,可以说是中共大外宣的一块重要基石。不过,张伟国表示,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控制信息来源来控制人们思想,这种做法在中国国内已经行不通了,更不要说在开放的国际社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