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资料图)
中新社4月3日发表文章,记者籍清明到江西共青城扫墓之际,悼念前中共总书记胡耀邦,暗指胡耀邦执政为民并深受百姓爱戴。评论人士认为此举为中共内部处于弱势的改革派,对外发出了试探性信号。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新网4月3日发表了《胡耀邦墓前清明祭》的报道文章,记者亲至江西共青城胡耀邦墓前凭吊这位前中共总书记,籍民众心声强调胡耀邦执政理念"利在天下",并指胡耀邦为"民族脊梁",文中举出一串数字,即在胡耀邦逝世的23年间,胡耀邦陵园先后接待过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00多位省部级官员前来祭奠。暗指胡耀邦在中共党内受到一部分人士的推崇和拥戴。
胡耀邦在1982年9月至1987年7月间,担任中共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初期致力于平反冤假错案和反对中共"整人",主张文化思想解放和鼓励公民表达独立思想。1986年底中国爆发学潮,据胡耀邦三子胡德华向媒体披露,胡耀邦当时认为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诉求:"我爸说对于学潮你不能镇压得讲理啊,得听他们说什么,然后亮我们的观点,邓小平说那不行,这是自由化。"由此引发邓小平对胡耀邦的不满,1987年中共当局指他"反自由化不利",胡耀邦被迫辞去总书记。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骨灰按其遗愿安放在江西共青城。
胡耀邦逝世翌日,北京各高校出现借悼念胡耀邦而直指邓小平等的"老人政治"、"贪污腐败"大字报,随后发展成"八九民运","六四事件"后,中国官方对胡耀邦一直讳莫如深,鲜少在官媒上高调评价,包括目前的历史教科书等也缺失胡耀邦的内容。中新社这篇文章现于网络后,网民反响热烈,有社会学者和媒体等认为,这也是近期中共当局释放的又一个强烈的改革信号。
"以此看不出中共改革的风向"
胡耀邦生前曾言:"我这辈子有两个没有想到,一个是没有想到被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一个是没有想到我在退下来以后还有这么好的名声。"
早前胡耀邦之子胡德华接受香港阳光卫视采访时,直言父亲的执政是为救民,而邓小平所为是为救党。在德国之声电话联系胡德华时,他表示并未在这个清明节专门至江西共青城扫墓,因为每到这个时节,很多百姓都纷至沓来进行自发的纪念,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百姓的评定才是其政绩的标尺。但他表示不方便在电话中发表对中国官媒此举的评论。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负责人鲍朴表示,从近日媒体盛传的赵紫阳解禁到关于胡耀邦的悼念文章,更多的则是媒体的解读,他近日发现,在主要的网络社区,关于赵紫阳的内容一经发出即被删除,透过这些,他并不认为中共有任何改变的迹象:"以此看风向是不行的。"
"是当局中一部分人发出的信号"
早在2010年4月,在胡耀邦逝世21周年时,《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其中引用温家宝对胡耀邦的评价"我亲身感受着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近日温家宝在两会后的记者会和随后的多个会议上,都大谈政改和体制及经济改革。
旅居美国的民主人士胡平认为,中新社的文章其深意在于,如果没有中共高层的允许,这样的文章尚不能发出;但发出的这篇文章恰恰释放的是中共内部一部分改革派的愿望,而这并不代表能真正启动改革。
"是当局中一部分人发出的信号,如果整个当局想改革,直接说直接做就是了,凡是借题发挥、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诉求的,应该是当局中有一定地位才可能以这种方式,在官方媒体上发出声音;另一方面在中共内部他们处于相对的弱势,所以不能直截了当的说,现在确实是有人想推行政治改革,但他们处于弱势无法真正推动。"
胡平也指中共改革的起点应该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如胡德华谈胡耀邦所言时提到的"为民",但此观点在目前的当权派中不占主流,现时中共当局经过对"八九民运"的政治镇压、及几十年间利益集团在经济上垄断利益,已经使中共缺少民众基础,错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良机,现阶段的改革就必须要触动中共整体性利益,这些都使改革几无可能。因此"悼念胡耀邦者"的改革心愿难酬。
作者:吴雨
责编: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