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当局废除劳教制度后,宣布加快社区矫正立法和机构建设。
中国司法部把社区矫正列为下一步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强调社区矫正将不会成为“变相劳教”。
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周五(11月29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司法部正在起草的改革具体实施意见中,“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健全完善社区矫正执行体系”是六个方面内容之一。
但社会上仍有疑虑,担心社区矫正是否会变成另一种劳教。此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废除劳动教养制度,一些院校的劳教专业或系科和一些地方的劳教机构改名。
赵大程在记者会上对这个问题明确表示“不可能”。
人身自由
他说,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适用范围、运用的程序、执行的方式“都和劳动教养有着不同”。社区矫正依据的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它所适用的范 围、对象“是法律判决他是管制的、宣告缓刑的、假释的或者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这四种四人。
另外,社区矫正对象“不脱离他的家庭,不脱离他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然后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对他进行生活的帮扶”。
北京华欢律师事务所的彭剑律师告诉BBC中文网,从学术和学科设置上看,确实存在用社区矫正替代劳教的意图,填补法律和司法领域的一片空白。
他说,从理论上讲,社区矫正确实和劳教有关键的区别,不会成为另一种劳教,因为社区矫正的对象理论上仍有人身自由,而劳教对象则实际上与囚犯无异。
但现实中,律师界有人根据经验推测,还可能出现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对受罚对象“变相羁押”的情况,监视居住变成把人戴上手铐投入“黑监狱”。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等于在实践中把应该在不剥夺人身自由的情况下进行教养感化变成非法监禁。
修法
废除劳教制度后,不但相关法律需要修改,目前被劳教的人员如何处理也是一个大问题。
原司法部研究室主任王公义曾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劳教制度废止后,原来属于劳教对象的那部分人如何分流,有5部法律的相应条款要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然后才能把应该送监狱的、送社区矫正的、送工读学校的不同类型的人进行分流”。
2003年,一位名叫孙志刚的青年在广州收容所内被殴打致死,引发中国社会和法学界对劳教制度的批判和反思。理论上讲,行为不够按刑法判囚禁的人会被劳教,但实际上存在各种乱象和执行人员违法现象。
执法
社区矫正从2003年试点,2005年全面铺开,2011年2月正式入法,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目前,社区矫正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五年立法规划。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焦洪昌认为,为了避免社区矫正在实际中变成劳教,应该抓紧立法,即“程序应该是司法化的程序,决定机关应该是法院,场所、对象是谁,要在法律中明确。”
彭剑说,理论上讲,社区矫正应该填补介乎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之间的空白;它能否名副其实,不成为变相劳教,“取决于立法者的决心”。
社区矫正立法的法律条文如果足够具体、明确,而不是仅停留在原则性的表述,那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违法现象。
另一方面,中国有报道称,地方司法机构负责社区矫正的人员也抱怨操作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案例找不到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感到“无法可依”,另外还有社区民众不接受、不愿参与,以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短缺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