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中国报道

 

中国演艺界“节俭令”导致上万演出企业倒闭停业
日期:6/18/2014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作者:何平



图片:中国演艺界“节俭令”导致上万演出企业倒闭停业。(网络图片)

中国媒体报道,在中央有关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影响下,靠政府买单、包场的演出行业受到冲击,目前已有上万家演出企业倒闭或者停业;而高度市场化的演出公司所占份额不降反升。有学者指出,不应仅靠政策杜绝公款消费,应该改革中国文艺界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的现行体制。

中国政府为压缩开支、整治铺张浪费,去年八月由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 晚会的通知》特别提出,不得使用国家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邀请演艺人员,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追捧“明星”等。这一政策 被业内人士称为“节俭令”,也让依赖公款催生的中国演艺界受到冲击。

星期二在北京出版的《新京报》引述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的话说,过去大到城市举办的大型晚会,小到乡镇的微型演出,一半以上由政府买单的状况已经改观。因为缺乏公款消费,目前起码已有上万家演出企业倒闭或者停业。

清华大学公共政策学者贾西津指出,政府使用公共资金为文艺性演出买单,其本身就违背国家财政政策。目前这种强制性的政策节流,能否持久有效,令人怀疑:

“这种政策本身的突变性和持续性,能否持久?我们很多的政策变化有政治因素,因此会产生突然的变化。如果已经形成了靠公共财政维系的市场,突然变化会打断它的运作。现在突然停止了,那么以后会不会随着政令的变化又突然兴起?所以,(政策的)持续性是一个问题。”

贾西津教授指出,在中国,政府买单以及大型包场式的公共财政投入,其方式从根本上打乱了文艺演出业所应具备的市场机制。而部分有规模的文艺演出单位 本身就是依赖公共财政拨款的国家事业单位,主要任务就是为当局的舆论宣传服务。这种状况,导致了大部分演出企业无法在文艺市场的现实环境中生存:

“当财政资金断裂的时候,忽然发现其实演出市场又欠缺。一个是政策本身的持续性、突变性,还有市场本身应该有需求、有主体,这种市场怎么培育起来?”

报道说,中国各地那些靠政府买单和大型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到接都接不过来的演出企业,随着政府“节俭令”的出台,现在开始为保持演出场次及员工工资发愁。这其中,还不乏一些“中”字头的大型国有演出团体。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在今年4月发布的《2013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演出市场的总经济规模与2012年相比已下降了近一成。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表示,中国的公共财政支出既缺乏公开、严格的预算,也缺乏人大立法机关的监督,而“三公消费”不透明的状况,多年来也屡遭民间舆论诟病:

“中国的财政属于官本位财政,由官员说了算。因此,花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文艺演出、用于三公消费,政府的铺张性浪费十分惊人。另一方面,民生的资金却十分匮乏。特别是医疗、养老,占财政的比重非常小。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浪费太严重,存在严重的任意性、挥霍性。”

胡星斗指出,目前中国大陆社会上,存在一种所谓“限制三公消费不利推动消费经济”的舆论误导。而由公众纳税构成的国家财政主体,如果被以公款消费的方式挥霍浪费而不是投入民生,不但不利于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也违背正常的法理原则。

清华大学的贾西津教授认为,中国的文艺演出企业走向市场的趋势已日渐明显,但在方式上,却不能简单通过政令或运动式的节流开支来实现:

“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性的变革。也就是一方面说,在文化市场有多大程度的开放性。如果没有足够的开放市场培育不起来,就只能依赖于公共财政。第二就是这些机构本身的体制、机制变化。目前很多演出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就涉及到事业单位本身的改革。”

贾西津教授强调,要杜绝公共资源大量用于官办文艺演出,就必须同时进行体制改革,改革所谓国家事业单位的体制设计。

报道还说,节俭令颁布两年以来,中国大陆演出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那些高度市场化的演出公司,因为从来不考虑政府买单,市场份额不降反升,整个演出市场正在重新洗牌。

(记者:何平; 责编:嘉华)

 


相关新闻
成都房价暴降5000/平:王石傻了、呆了、哭了
中国空置房近5000万套 房价大跌成定局
中国央行出招救市 青岛丑闻震撼市场
中国移民及弃高考留学人数激增
华尔街日报:中国还有比房地产更大泡沫
广州一楼盘大幅降价 老业主不满 阻止客户看房
卷入限降令漩涡 杭州房价疯狂直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