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东 :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我与钦本立的始终》读后

(首发稿)
 


文章摘要: 这篇情深意切的短文,不仅记述了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中的一对既同年龄又共命运的老人之间的一段心灵对话,而且同时也为老报人钦本立先生身处弥留之际留下了珍贵的一丝发自内心的最后呼声。



作者 : 陈华东
 


發表時間:12/12/2008

兹值王若望先生辞世七周年之际,同时也是“六四事件”将度二十周年的日子里,一向爱读王若望犀利犹如刀锋的杂文的笔者,适得一篇他写于1991年刊载于第239期香港《百姓》半月刊上的题为“我与钦本立的始终”的纪念性文章。读后不胜唏嘘,感慨良深。

这篇情深意切的短文,不仅记述了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中的一对既同年龄又共命运的老人之间的一段心灵对话,而且同时也为老报人钦本立先生身处弥留之际留下了珍贵的一丝发自内心的最后呼声。读后不禁使局外人也会遐思翩跹,联想连连。

依笔者来看,本来只是一位老人对另一位身卧病榻老人极为平常的探视,然而却因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而使这次探视具有特定意义。正如王若望在此一副标题为“记钦本立最后留言”的文中所言:“因为他是我的老朋友,又在一条战线上一同战斗、一同挨整、一同沉浮。当他形将告别人世之前,我刚从牢狱中出来,即使我的自由是有限的,但生离死别的感情超过了背在我身上的十字架的重量,必须分秒必争去看望他,如错过了机会,将感到难以弥补的终身遗憾。”此段文字,犹如刎颈之交的倾心之言也。

毋庸置疑,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几近六十年的历史已经无疑地表明,只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那一段短暂的七八年时间,才有资格将我们的国体称为人民共和。当时作为一个敢言的媒体,由钦本立于1980年在上海创办的《世界经济导报》,实乃当时中国最为开放的一份报纸,堪称报业中一株独秀的奇葩。斯时,举凡《导报》的读者,无不感到该报适应形势之需而着力宣扬难得一见的宪政理念,令人为之鼓舞,更为他们能够本着大无畏精神去张扬报人的独立人格和真知灼见而深深折服。然而遗恨的却是好景不长,一场磨刀霍霍乃至血光刀影,从而结束了那七八年间由先后两位大智大勇领导人和有识之士们倾心营造的一切。众所周知,1989年4月24日,第439期《导报》头版在“人民的悼念蕴藏着巨大的改革动力”的通栏标题下,刊载了纪念胡耀邦的文章并附有照片,从而触犯了当局的忌讳遭到查禁,两日后,《人民日报》发表“四二六社论”,钦本立本人受到党纪处分,被撤销了总编辑的职务。至此,一场由某位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一手导演的《导报事件》,终于震惊了全国知识界,致而一方染红了顶子,为自己铺设了大好仕途,另一方却因遭到了整肃而被禁声。时任《导报》编辑的张伟国曾在事后撰文写道:“六四运动在5月13日开始绝食之前,声援《世界经济导报》,要求新闻自由,是一个重要的中心议题,所以有评家认为,‘导报事件’是八九民运从学生运动转向全民社会运动的一个转折点。”由此当可认为,此一史称的“世界经济导报事件”,可谓“六四事件”的一次预演。但是,事件另一面的反映则是,原本只在新闻界驰名的钦本立这个名字及其人格力量,一夜之间却在全国范围内不胫而走,闻名遐迩。斯情斯景,诚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真实写照也。

一对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老友,值此生离死别之际,所言所语,所感所叹,无不发自肺腑,可谓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也。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王若望此一文章中摘录如下一段内容,即可领悟出其中深切的含意而能嗅其如兰之香。

文章言道:“他(指钦本立)吃力地讲了「方生未死」,我没听懂,他又重复说一遍,好象是说他自己「方生未死」,接着他说:「不是人民怕政府,而是政府怕人民。」这一下我才明白了,他是指中国人民处在方生未死的新旧转换期吧。因怕真理被人民所掌握,于是拉下面皮采取一系列反常措施,包括扼杀《世界经济导报》在内。正应了古语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了。”

几近二十年前一句“不是人民怕政府,而是政府怕人民”的诤诤之言,诚乃一言道破了连绵六十年中国政治生态的现状。而这“方生未死”四个沉甸甸的字,则是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自古沿传下来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不屈品格。读了这一段文字后,当为王若望对“方生未死”作出的言简意赅的诠释而有所理解,但若针对当今政局的未来走势而将此一诠释的内涵加以延伸的话,则其潜台词当可一一认定为:真理必将最终掌握在人民手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理念必将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并勇于实践,任何反常措施将永远阻止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欠下的历史旧债必将得到清算,新旧体制的转型必然是大势所趋并终将有到来的一天,百年来中国人民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将永远不会停歇… … 。一言以蔽之,当为草民百姓翘首以待的民主诉求和清明政治环境必将迟早在中国大陆实现。

华章读毕,掩卷沉思。些许感怀,铭记心间。

(《自由圣火》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