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申樹(喻智官笔名)

 

念王若望逝世十周年大

 

  紐約是王若望生命中最後九年生活、戰鬥的第二故鄉。十年前,王若望駕鶴西去時,各界人士近六百人在此舉行了華人史上最大的追悼會。十年後的今天,各界人士再次聚集於此,追思、緬懷中國追求自由民主的先賢王若望。

 

  十二月二十日,王若望逝世十周年紀念暨《王若望傳》發佈會在紐約法拉盛台灣會館舉行。著名畫家王海燕為大會製作了王若望畫像,豎立在舞台中央一對花籃之間,表達她對王若望的敬仰和愛戴。王若望生前友好陳家驊、張涵珠、王渝、何天開、李國濤、施衛江、謝維勤、孫雲、陳破空、葉寧等,在紐約的民運人士胡平、王軍濤、方能達、翔、于大海、薛偉、亞衣、張菁女士等各界華人近二百人參加了會議。大陸安徽沈良慶、北京梅蓀、雪渢、王若望的朝陽,香港麥燕庭,德國遇羅錦,瑞典茉莉、萬之,法國張倫、任畹町,澳大利亞袁紅冰、陳維健、秦晉,西班牙黃河清、王策,BBC英國廣播公司國際台中文部記者嵇偉,以及美國的熊若磐、劉曉東、辛灝年、林牧晨、楊巍諸人向大會發來紀念文章、詩聯。

 

  會議由組織者陳立群主持。王若望的遺孀羊子首先發言,她回顧了王若望逝世十年來自己個人的感受和中國形勢的變化,感慨十年來中共獨裁政權愈來愈蠻橫,連她這個對中共毫無威脅的老嫗也不放過,兩次去中國領事館申請簽證被拒,使她想帶王若望的骨灰回國的願望遙遙無期。不過,這次各方人士熱心籌辦紀念王若望的活動,大家以實際行動弘揚王若望毫不軟弱決不妥協的精神,使她受到極大的安慰,由此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她表示要再次鼓起信心,等待帶王若望骨灰回國的那日來臨。

 

  兩種反思的不同結果

 

  《王若望傳》作者喻智官作主題發言。他介紹了自己寫作《王若望傳》的起,在強調了王若望反叛的徹底性和堅定性後指出,正因為王若望獨一無二,也使他常常陷於孤立。

 

  喻智官,王若望和反對派「主流」的最大分歧在於:次中共鎮壓民主運動後,都使王若望加深對中共反動本質的認識,增強他反抗中共暴政的決心。他甚至強調,面對用暴力殘酷鎮壓人民的中共,人民也有權利用包括暴力在的手段推翻它;而反對派的「主流」恰恰相反,他們用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反思。民主牆時,魏京生指出鄧小平是新獨裁者,並為這句話被判十五年時,異議人士不是由此看清鄧小平的暴君本質,反而指責魏京生過激,認為過早打擊「改革家」鄧小平,會影響中國的改革大業。當「六四」天安門屠殺後,他們又質疑學生的絕食等行為過激,導致八九民運失敗、中國改革程的中斷。這種逆向反思的結果,使三十年來中國反對派的訴求目標愈來愈低,從一九八○年代向中共要求自由民主,退到二○一○年代的可憐巴巴的維權。最後,連高智晟律師公開為受迫害的法輪功維權也還是被認為激進,造成目前海外反對派潰不成軍的局面。所以,王若望當年的孤立既是他個人的悲哀,更是中國的悲哀。

 

  大陸沈良慶在緬懷王若望的文章裡,在感佩王若望當年的目光和膽識時,也憤懣地指出了這種現狀:「直到今天,無論體制外,仍然有很多所謂自由派知識分子、異議人士、維權人士和民主人士,出於或真誠、或偽、或糊塗、或別有用心的動機,異口同聲地鼓吹政治體制改革是民主化不二法門,一廂情願地試圖在沒有任何手段、條件和對等的情況下,僅僅以犧牲正義為籌碼,與魔鬼對話、合作與和解,祈求參加政治協商,甚至充當南書房行走,咸與維新。」

 

  更多人認同王若望的抗暴精神

 

  直到去年阿拉伯之春興起,才震醒了中國人,愈來愈多的人開始重新認識王若望,意識到王若望思想的超前性,並和阿拉伯精神一脈相承。

 

  曹長青在《氣質決定命運》的懷念文章中,讚美王若望具有率真坦誠的性格,使他不因循守舊,吸收新思想、新知識、尋求真理,所以能夠堅定地反共抗暴,「在王若望去世十周年之際,我在想,他今天如健在,一定會為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的革命成功而高興歡呼,為包括用革命方式結束中共專制統治、建立自由民主中國而大聲疾呼。而北非和中東的這些變化,也同樣證明了王若望堅定反共、不懈努力結束專制的信念之正確。」

 

  詩人黃翔在紀念會上:「今天,我們可以從王若望想到烏坎。人們烏坎是維權,我是抗暴。我們為什麼要受他們(中共)的駕馭支配、主宰我們的命運?個中國人都應該像烏坎人一樣起來,挺起腰杆雄赳赳地抗爭!」

 

  流亡美國不久的李國濤在紀念會上表示:「大時代呼喚大思路、大變革,若望先輩當年的超前意識,就是當今中國在慘痛現實擠壓下終於意識到的彌足珍貴的大思路。這樣的大思路的成功踐行,就是當今中國亟需實施的大變革。這樣的大思路,如今已牢牢紮根中國大地,已生機勃勃破土而出於大陸民間。這就是,中共這個黨已不可能改良了!已不可救藥了!唯有解體或垮台!」

 

  王若望的精神感召力永存人間

 

  王若望生前既勇於向中共強權頑強鬥爭,也敢於毫不留情的批判自視精英的異議人士的謬論,卻始終站在平民立場,與普羅大眾同呼吸共命運,為他們奔走呼號,成為精神領袖。這次收集到的幾十篇紀念王若望的文章,絕大多數來自草根階層,其中有八、九十年代與他相交的鄰居;有在國外為自由民主共同戰鬥的底層熱血人士。獨立中文筆會的網絡雜誌《自由寫作》月刊推出「王若望逝世十周年(二○○一──二○一一)紀念專輯」,由七位現居國的自由作家特別撰稿。當年,他們都是受教於王若望的文學青年。正如任畹町在懷念文中指出的:「王老無論在海還是海外,都和『民間民主派』融為一體,是『反叛共黨人』積極參加民運的典範。正因為如此,『民間民主派』無比尊敬他。」

 

  方能達表示:「我們不能停留在讚美王若望上,應該用王若望的精神激勵鞭策自己,化作我們的行動,像王若望那樣懷抱中國的苦難,用理想主義推動中國進步。」

 

  施衛江說:「王若望在整個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中確是一個異類,他像一座燈塔、一個航標,照亮、指引著中國的幾代年輕人,為著自由而拼搏奮進。」

 

  袁紅冰在紀念文中說:「當今中國,最多的是人,最少的也是人──堅定、勇敢、高尚的人。王若望的一生,正是一個堅定勇敢高尚的人格反抗獨裁專制的艱難程。……十年足以讓人們忘卻很多。然而,王若望的高貴人格、凜凜風骨,卻離中國越來越近。人們見證了他對中共的看法是正確的,對中國未來的預見是正確的。歷史如果是永恆的,他就是永恆的;史行進到哪裡,他的精神就活到哪裡。」

 

王若望的精神感召力永存人間!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於紐約

 

原载《争鸣》201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