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遇罗克遗作与回忆》
书 吃
虽然当局一直决口不提文革那段黑暗的历史,也打压国内有关文革的非官方研究,但是总有有良知的人在默默记录研究和整理那段历史。《遇罗克遗作与回忆》就是整理那段黑暗历史中闪光思想的一本珍贵的文字记录。编著者徐晓、丁东和徐友渔都是是从文革非理性暴力的见证人和研究者;徐晓先生曾在文革中因卷入“第四国际”案而被关押书年;丁冬先生长期以来以整理研究文革中思想史而著称;徐友渔先生虽然是学哲学出身,但长期以来一直致力研究文革时期红卫兵运动并著有《1966,我们那一代的回忆》《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其演变》等多部具有深刻反思意义和历史研究文本价值的著作。除了现在我们熟悉的遇罗克著名的那篇《出身论》之外,还有当时以“北京市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为笔名所写下的《谈“纯”》、《“联动”的骚乱说明了什么?》《论郑兆南烈士的生与死》以及当时部分红卫兵小报驳斥《纯身论》而作的一批文章。此书中还大量的运用了一批国内外的非官方文革研究学者的文章,如北京大学国政系印红标的《语罗克和他思考的时代》,美国狄金森大学研究员宋永毅的《黑暗中的人权宣言书》等在国内难得一见的作品,更有曾经在文革前因组织“太阳纵队”文学社,著名的画家张仃之子张郎郎写的《我和遇罗克在狱中》,遇罗克的妹妹、因写《冬天的童话》而出名的旅德作家遇罗锦写的《乾坤待我重头轻——回忆我的哥哥遇罗克》等一批感性直观的回忆性文章,这些文章也为本书添色不少,从而使本书更具有非凡的文本研究阅读和史料研究价值。
出身这个词组对于70后出生长成的一批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政治生命意义,而在文革乃至前文革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决定个人生存状态的关键词组。在这一时期内有千千万万的人因为出身的原因被侮辱殴打甚至被虐杀,我们现在能够从文革后的揭露文字中清楚的看到,文革运动中几次大规模的虐杀平民的记录都是与出身有关,如1966年8月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大规模红卫兵虐杀事件,如1966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北京发生的“大兴县杀人事件事件”,如1967年8月13日至10月17日在湖南发生的“道县杀人事件”,如1968年发生在广西的“宾阳惨案”和“四二二屠杀事件”无一能够逃脱与出身问题的根本干系,广西“宾阳惨案”和“四二二屠杀事件”表面上看来是“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指挥部”(简称“联指”)与“广西四·二二革命行动指挥部”的夺权斗争,而实质上广西在屠杀平民时候都是以出身问题来宣判被害人死刑的,屠杀“四二二”派成员的罪名也是以“反共救国团”“反共救国军”等虚妄的捏造罪名诬陷其出身然后虐杀。
而在这近代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上的时候,遇罗克——一名年仅24岁的青年工人,文革初期,他基于对“出身”“成分”“贵族与贱民”的深切感受以“北京市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的笔名先后撰写出了一系列充满睿智和独立思考精神的文章,而《出身论》则是他这些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力作,这篇文字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出唯成分论即“血统论”的荒谬,逻辑严密。即使在“出身”这个论题在早已不是一个被人所主要关注的今天读来仍有令人击节赞叹之处。它可以说是中共最早的一篇人权宣言。遇罗克撰写《出身论》等文章,向陈旧却有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着极强地位的血统论宣战,义无返顾的为受血统论歧视、压迫的族群争取平等的权利。他在文章中毫不含糊地指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不是真理,是绝对的错误;它的错误在于:认为家庭影响超过了社会影响,看不到社会作用的决定作用,说穿了,它只承认老子的影响,认为劳资超过了一切。”遇罗克强调家庭出身不同与“成分”,党的政策是“重在表现”。针对当时流行的种种貌似公允实则歧视的做法,他说“在表现面前,所有的青年都是平等的,出身不好的青年不需要人家恩赐的团结,不能够只做人家的外围。谁是中坚?娘胎里决定不了,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利我们一概不承认。”在后来一系列的文章中,遇罗克无时无刻不在为平等而呐喊,并提出了最有价值的命题:平等。即所有的人类生命族群在就学、就业、个人发展、人格尊严、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应当享有一律的平等权利,它不应因为家庭出身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的差别只存在于后天的努力。在当时历史的大背景下,他的这种观点注定要遭受到来自个方面的指责、冲击、反驳甚至辱骂,无论是鼓吹血统论狂热分子的老红卫兵还是以维护基层党委和工作组为特点的“保守派”,此二者在家庭出身问题上有着千丝万缕的承接关系,而在反对遇罗克《出身论》时也不遗余力,如北大附中“红旗”战斗小组、清华附中红卫兵等当时著名的以高干子弟为主的红卫兵组织。
遇罗克的理论在今天看来平常无奇,甚至是人人皆知的常识。而在文化大革命“红八月”中具备这种常识的人并没有几个,更不用说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浅显的语言来诠释这种常识并将其公布于众。这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对历史逆流的反叛和说出常识的声音,希望这种反叛的真理和常识的声音能永远贯穿我们的思想思维以及行动中,点燃黑暗中的那一点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