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号-中国政情 李聪玲简介 李聪玲文章检索

 

 

以民族情绪维稳:一场不可持续的危险博弈

 

李聪玲

 

        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经济下行、失业率攀升、社会流动性受限、年轻人普遍感受到上升无门的无力感。在这样一个矛盾密布的社会背景下,中共政府并未选择全面、深层地反思体制与政策弊端,反而频繁借用民族主义、民粹情绪和对外敌意来掩盖内部问题,以维持社会秩序与政治稳定。这种策略看似暂时奏效,实则埋下了更深的社会危机。

        以中美贸易对抗为例,近期中共政府高调宣布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大幅提高关税,声称要坚决反制美国的经济霸凌,并通过新华社、环球时报等官媒不断放大斗争到底的强硬立场,塑造出一种国家意志不可撼动的宣传气氛。这些官方话语并非仅仅用于对外,它们更多的是面向国内,用来强化一种情绪——中国正处于外部包围、国家必须团结一致、政府必须无条件支持。

        然而,这种以对外敌意转移内部矛盾的做法,其本质并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借助民族情绪来为当前政权的困境背书。贸易战对中美两国经济都有负面影响,但在中国,代价由谁承担?是本就捉襟见肘的制造业出口商,是需要进口设备和技术的中小企业,是最终承受物价上涨的一般消费者。而在宏大的对抗叙事中,这些个体的声音被刻意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要忍辱负重的官方说辞。

        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中,大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而中共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更多体现为维稳优先,而非真正解决民生问题。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崩盘影响深远,公务员系统扩张无度而基层财政早已吃紧。而对内的任何批评声音,动辄被贴上境外势力煽动颠覆的标签,反而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信息封闭、理性退场的可怕氛围。

        更严重的是,这种操弄情绪的方式已经渗透到教育、媒体和社交网络之中。对外封闭的信息环境,使得公众在不了解真相的前提下,愈加容易被情绪所裹挟。在一部分人眼中,国家的敌人无处不在,颜色革命的阴影随时来临。理性被妖魔化,批评被定性为背叛,任何温和的反思都可能被打上不爱国的标签。

        中共政府对外采取强硬姿态的同时,对内却回避制度改革、经济转型的根本问题。对外关税斗争解决不了就业问题,民族主义的喧嚣掩盖不了养老金缺口与地方债危机。当对抗成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支点时,实际上说明其内部治理已经出现了根本性信任危机。

        国家的长治久安从来不靠恐惧与封闭,而靠制度的公平与正义。真正稳固的社会秩序,不是靠煽动民族仇恨维持的统一,而是靠一个透明、可问责、以民为本的政府。在当前全球变局与国内矛盾交织的关键阶段,执政者是否愿意直面问题,改革体制,释放社会活力,而非一味打压异见、封锁舆论,将决定中国的未来走向。

        民族主义可以是团结的力量,但被滥用时,也可以是自毁的烈焰。面对国内危机与国际博弈的双重压力,任何掩盖矛盾、激化对立的短视手段,都只会使中国距离真正的稳定越来越远。

分享:


相关文章
- 试論联合国介入终结俄乌戰争舆实现国际持久和平体系建构/黄永森
- 防火墙才是最辱“华”的东西(二)/韦洁筱/梦飞舟
- 推翻之後,我們要拿什麼去建一個值得活的中國?/王丹
- 談當代西方宗教回潮運動及研究框架/仲維光
- 调查报告:揭露中国在斯坦福大学的学术间谍活动

作 者 :李聪玲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5年4月11日15:46
关闭窗口
Copyright ©《北京之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bjs201022@gmail.com webmaster@bjzc.org manager@bjzc.org
地址:Beijing Spring, PO Box 186, Bogota, NJ 07603 USA
电话:001-718-66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