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号-神州大地 朱振和简介 朱振和文章检索

 

 

大年初一话“春节”
 
 
朱振和
 
 
今天是大年初一,现在被称之为“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和“农历”这两个称谓都有点问题。前不久在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说中国的农历(阴历)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制定的,这种说法也偏离了客观事实。现在我就来谈一谈这些问题。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月相)的周期来制定的,所以称为阴历。月相从最圆变为半圆,再变为弯弧形,然后变到全黑(看不见了),然后再变为弯弧形,再变到半圆,再重新变到最圆,这样一个周期大约是29天半(现在我们知道这就是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这就是一个月,所以阴历的一个月有30天或29天。12个月为一年,一年大约为354天。
 
这样的历法不能用于农耕。在中国古代人们就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四季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呢?中国在古代就发明了日晷,日晷是一个平面圆盘,加上一个晷影器,最简单的晷影器就是在圆盘中心垂直竖一根细长的杆子。杆子在太阳照射下有一条影子,称为晷影。在白天,从早到晚在不同的时刻,晷影的长度是不同的,在正午时刻晷影的长度最短。在大约一年内不同的日子,每天正午时刻最短晷影的长度又是不同的,正午时刻晷影长度最短的那一天为冬至;然后每过一天,正午时刻晷影长度稍微变长一点,到大约第183天,正午时刻晷影长度为最长,这一天为夏至;从冬至到夏至,再到下一个冬至,这一变化周期大约为365天3个时辰(现在我们知道这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准确的值是365天6小时9分10秒,就是阳历的一年)。把阳历的一年划分为24等分,便得到24个节气的日子,24个节气的名称与气候、农耕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的农民按照24个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春耕、播种、插秧、秋收等),于是就有人把这样的历法称为农历。古代的历书是由皇帝颁布的,所以称为皇历;因为多用黄色封皮,所以又称黄历。
 
古代中国人不知道地球是个大圆球,也不懂得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不停地自转及月球围绕地球转这些知识,只能通过观察月亮的圆缺(月相)及测量晷影的长度来制定历法,所以误差很大。在清朝以前颁布的历书有较大的误差,自古以来不断地有人修改修正历法。
 
到明朝末年,在徐光启的推荐下,一群外国传教士(包括德国传教士、天文学家邓玉函、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中国学者(徐光启、李天经等)参与修订历法,制定了《崇祯历书》。清朝初年,汤若望对《崇祯历书》进行修改,制定了《时宪历》,这部历书比较正确了。乾隆年间,一些供职于钦天监的耶稣会士又对《时宪历》进行修改,形成了《葵卯元历》。我们现在用的阴历则是1929年修订的《紫金历》。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下令采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阳历),取代以前采用的阴历。以前阴历的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称为“元旦”,也叫“新年”。孙中山下令把阳历作为法定的历法,阳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就不再是“元旦”了。孙中山当时还想让全国人民不过阴历新年这个节日,只过阳历元旦这个节日。但是人民的传统是很难改变的,全国人民照旧把阴历新年作为最隆重的节日来庆祝。到北洋政府时期,政府下令把阴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称为“春节”。此后中国人民就把过阴历新年称为过春节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认为把阴历新年改称为“春节”是不合理的。阴历正月初一那一天总是在冬季,没有道理把它称为“春节”。按理说,把“春分”这个节气称为“春节”才是最合理的;把“立春”这个节气称为“春节”也勉强可行。在不同的年份,“立春”这一天有时在正月初一之前,有时在正月初一之后,把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实在是没有道理,还是应该称为阴历新年。。
 
现在人们习惯把阴历称为“农历”,这也是不恰当的,我们从上面的论述得知,气候、农业生产与阴历没有关系,与阳历倒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实际上阳历才是真正的农历。我认为阴历还是应该称作阴历,应该取消“农历”这个称谓。
 
现在人们习惯地说“春节”和“农历”,我觉得不恰当,但是大家都这样说,我也只得接受。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朱振和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4年2月10日16:3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