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实亡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
田茂
近几天,一起发生在甘肃天水幼儿园的食品安全事件再次刺痛了中国人的神经。工业彩绘颜料,本应是画匠手里的调色工具,却被无良商家和失职监管者堂而皇之地端上了孩子们的餐桌。数百名幼儿血铅异常,痛苦在父母怀里哭喊。一个国家连孩子的饭菜都无法保障,又拿什么来谈未来? 根据曝光的信息,这起事件的荒谬程度令人发指。为了让食物“看起来更好看”,幼儿园后厨使用工业颜料制作三色发糕、玉米卷肠等食品,最终检测出铅含量超标上千倍。这不是简单的管理疏忽,而是赤裸裸的谋财害命。最让人愤怒的是,当家长们质疑孩子出现中毒症状时,当地医院给出的检测结果普遍“正常”,而当家长自发带孩子前往西安检测后,结果却显示血铅超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官方与医院给出的数据前后相差数百倍,是否意味着地方政府、检测机构、监管部门早已形成了一个遮盖真相、互相保护的链条?这哪里是在守护民众的安全,分明是在守护体制的体面。 面对愤怒的家长和汹涌的舆论,相关部门发布的公告一如既往地冷漠:“已成立联合调查组”“依法依规处理”。在那一行行冰冷的公文里,没有一丝对生命的敬畏,没有一丝对孩子的怜悯,只有熟悉的官僚腔调和对责任的推诿。这样的回应,熟悉得让人心寒。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还历历在目,数万名婴儿被三聚氰胺毒害,当年的调查也是在国际舆论和外部压力介入后,才被迫公之于众。此后,中国的食品安全丑闻从未真正停止:地沟油、苏丹红、塑化剂、毒胶囊……一桩桩、一件件,像是死循环般反复上演。制度改革、监管升级的口号喊了十几年,可每次出事时,依然是地方封锁消息、官方粉饰太平、受害者孤立无援。 讽刺的是,在这个连普通百姓都吃不上干净饭菜的国家,领导干部们却早已享受着食品专供制度。他们有专门的蔬菜大棚、专用的粮油基地,甚至连矿泉水都由专车配送、全程监控,不敢让市场上的商品沾染半点“烟火气”。在他们的世界里,奶粉永远不会掺三聚氰胺,食用油永远不会有地沟油,发糕也绝不会被涂上工业染料。而在另一边,普通人吃的是地沟油、喝的是毒奶粉,连孩子的饭菜都可能暗藏杀机。这种鲜明的对比,昭示着一个可悲的现实:食品安全不是所有人的底线,而只是特权阶层的福利。 当工业染料被端上幼儿餐桌,当监管部门还在精心算计如何“平息舆情”而不是拯救孩子,这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到底还有多少信用可言?我们必须反问:除了“依法依规”这种官方术语,监管者还能不能说一句人话?还能不能为这些无辜的孩子流一滴真心的泪? 这些年,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看似制度林立:食品安全法修了又修,监管部门层层设防,但出了问题依旧一如既往:层层推诿、隐瞒数据、抓几个替罪羊糊弄民众,等风声过去便不了了之。这样一种监管模式,不是失职,而是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监管。 此次天水事件,如果没有媒体曝光,如果没有家长带孩子千里奔赴西安检测,这一切会不会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掩埋?即便现在事件曝光了,又有谁敢保证事情不会被草草收场、责任人不会平安落地?那些受害的孩子,又有谁能给他们一个健康的未来和公正的交代? 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社会契约,是国家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一个连孩子饭菜都保障不了的地方政权,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一个以“维稳”为最高原则的监管体系,是否还值得民众信任?如果说三鹿奶粉事件后我们曾抱有改革的希望,那么经历了这些年的“地沟油”“毒豆芽”之后,如今连最后一丝希望也正在被现实碾碎。 人们已经看得很清楚:在这个体制下,监管不是为了守护普通人,而是为了粉饰太平;数据不是为了揭示真相,而是为了制造假象。食品安全监管,早已名存实亡。 要改变这一切,唯一的出路是重建一个透明、独立、强有力的监管体系,让检测机构彻底脱离地方政府控制,让食品安全数据全程公开,让失职渎职者付出沉重代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一纸冰冷的公告敷衍了事。如果连这样的底线都无法守住,那么下一次被毒害的,还会是更多无辜的孩子。 一个连孩子都保护不了的国家,又如何自称“强大”?
北京之春 纽约记者站 田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