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号-历史见证 山野之人简介 山野之人文章检索

 

 

昨晚梦回妈妈怀抱的年代



山野之人

 


  昨晚做梦,梦回妈妈怀抱的时光,看见桌上的热水瓶的壳子都是用毛竹丝编起来的,用久了摇来晃去的站不稳。

  冬天取暖,白天用“铜火熜”,夜里用“铜汤婆子”,“铜火熜”的盖子上打了很多的圆形小孔,“火熜”里面装烧红的炭火,取暖时可以捧在手上也可以放置于脚底,晚上临睡觉时如还有余热也可塞进被窝暖暖脚。“铜汤婆子”就是专门晚上被窝里暖脚用的了,半圆形的模样上面有个倒水的小孔,注入热水后将螺口的闷头旋紧就可塞在被窝里了,六十年代后期橡胶水袋流行,这东西就渐渐没声响了。

  到了冬天,热水瓶是一户人家主要的日常用品,那时家庭里唯一的能源来源是煤球炉子,双职工下了班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是把煤球炉子“发旺”,先煮饭后炒菜,剩下来的余火用来烧开水,烧开的水冲入“汤婆子”放进被窝里,免得睡觉时冰冷的钻不进被窝。冲在热水瓶里的开水第二天早上还要用来冲“泡饭”,那时候的泡饭是真正的泡饭,早上是不生煤球炉子的,真的是用隔夜的开水泡一泡,温吞吞的就对付着吃了。哪有现在的泡饭那样的热腾腾香喷喷的!

  把煤球炉子“发旺”是个技术活,没有好好的学一学,是不会一下子成功的,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篇作文的范文,就讲述学习发煤球炉子的经过。技术的诀窍就在于恰如其分地掌握引火柴的使用量,多用引火柴当然发炉子很省力,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那年头煤球凭票定量供应,大户人家每户每月180斤,中户150斤,小户120斤,连引火柴也是凭卡购买的,每户每月大约是12斤,但不像煤球那样用票买,只要把家家都有的购货卡拿去让柴店的售货员记个数就可以了。家家都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总希望用最少量的引火柴来将煤球炉子生旺,因此发煤球炉子“返工”的事情稀松又平常。

  60年代中期,从上海那边传过来一种烧煤油的炉子,因为煤油大家都叫“洋油”,这炉子也被叫成了“洋油炉”。家里如有一只“洋油炉子”那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早上就不用吃温吞水泡饭了,洋油炉子上把冷饭头加水烧开再弄点霉豆腐“过过”,差不多就是毛泽东的共产主义日子了!那年头“洋油炉子”属于高科技的干活,大约同现在的苹果手机相当,有钱的就化7、8块钱去店里买一个,没钱的就自己动脑筋捣鼓一个,不过我看来看去用起来都很不顺手,拿来烧的时间远没有修理的时间多。那些质量好点真正能派上用场的,烧过十多个钟头,零件和防风罩被高温炙烤后也是毛病连连的。

  自从“洋油炉子”流行,“共产主义的幸福生活”里就又多了一种票证,叫“煤油票”,每户人家每月二两煤油,真正要烧起来,这点可怜的油能烧几个钟头?那时候伟大的领导的党是很英明的,他老早就做过统计了,并不是家家都有“洋油炉子”的,你们自己想办法去调剂吧,拿几张自己家里的粮票鸡蛋票总有办法从邻居那里换到需要的“煤油票”的。

  那是一种啥样的日子哦,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弄个煤球炉子要煤球票,弄个“洋油炉子”还靠每月二两的“洋油”定量来对付。毛左们很想往那美丽的时光,如果有个时光隧道能够把他们塞进去回到昨天,他们一定晓得那滋味是不好受的。

  只是做梦是个例外,梦里除了“饿”,其余的好像都算不上是一种苦。

  2014.1.10.

 



相关文章
作 者 :山野之人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4年1月27日20:2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