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胡德华逝世:一段未竟历史的守望者
曹泽锋
惊闻胡德华先生于2025年3月31日去世,令人悲恸万分。作为中国已故改革派领袖胡耀邦的次子,胡德华先生的一生,是理性与良知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下顽强发声的缩影。他的逝世,象征着中国当代改良主义政治谱系的一个历史节点,也再次唤醒人们对1989年那场未竟之变革的回望与省思。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先生因病去世,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悼念潮,被称为“悼胡潮”。那是一次情感与政治交织的集体表达,是当时中国社会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乃至普通民众对改革停滞与官僚体制不满的集中释放。正是这场悼念活动,演化为席卷全国的八九民运,其终点是血与火的“六四事件”。胡耀邦之死成为那场运动的起点,而胡德华,则始终被视为这段历史记忆的守望者。
胡德华在后“六四”时代并未选择沉默。他虽未进入体制高层,却通过文章、演讲、访谈持续发声,守护改革与开放的初心。他坚持历史必须被记住,真相不应被遗忘;他反对极端民族主义,主张法治与宪政;他身处红色家族,却常常自我批判,强调制度建设重于个人恩赐。这样的声音,在一个越来越强调意识形态统一的社会中,显得格外珍贵而孤独。
2016年,胡德华先生曾参与一场党内民主派与中共专制主义之间的激烈搏斗。那一年,《炎黄春秋》杂志因拒绝接受中宣部对其主办权的夺取,采用法律武器反击,由莫少平律师事务所代理起诉中国艺术研究院。但这场法律战很快被体制强行中止,法院拒不立案,表面是“法律程序”,实则执行的是党意指令。这是胡德华与一批“胡赵旧部”——坚持宪政民主理念的可敬老人——在六四之后坚守阵地的最后抵抗。而这场失败的官司,也象征着体制内改革派在现实中的彻底失语。三年后,美国之音记者叶兵记录下102岁高龄的李锐先生在病床上的绝唱,那才是《炎黄春秋》真正的终止符。

胡德华的离世,发生在胡耀邦逝世36周年的前夕。这种时序的重叠,带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一种政治理想的延续,正在告别它的见证人;一种温和理性的力量,正随着一代人的淡出而逐渐远去。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终章,也是一个时代的隐喻。
我们今天谈论胡德华,绝非仅仅在追忆一个人物的生平,而是在纪念一段被压抑的历史记忆,也是在重新呼唤一种早已被边缘化的政治品格。那种品格,关乎诚实、开放、体制内改革的可能性,也关乎中国在未来如何重新与世界文明主流接轨。
胡德华先生的去世,并不会让那段历史尘封,反而将促使更多人去回望:我们错过了什么?我们放弃了什么?而我们是否还有机会,为这片土地争取一条和平转型的道路?
愿胡德华先生安息。愿更多人继承那份信念与勇气,在黑暗中守望光明,在沉默中坚持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