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大哥心态
李海霞(重庆)
摘要: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存在严重偏向:国族自大、倾销文化和贬损他人;汉语输出过热。人们把这些当作爱国主义而以为光荣,失去客观心态和自律意识。敏感神经都绷到扩大影响上去了,真正代表形象的工作质量反而被忽视,国内敷衍工作的文化被输出,短频快牌人才胡弄外国人。这是我们做了面子的奴隶,渴望别人的仰视,却没有基本的独立自信。成熟的大国形象与依赖别人眼光无缘,它是良好的教养和实干精神。
关键词:大国形象;大哥心态;国际汉教;优秀文化;群体自恋
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上较大的语种都增加了国外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的人约有20亿,德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等也在世界上传播较广,当然汉语也不例外。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最多,市场开发前景可观,还有不少海外华人要求自己的子女学汉语。为了抓汉语推广,国内专门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截至2013年9月,汉办已在全球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百度百科?孔子学院,2014.1.12)。对外汉语教学或国际汉语教学专业在大学如雨後春笋般涌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更多的人学习,本是好事,但是狂飙似的发展超出了常理。
下面几句纲领性言论摘自一位国际汉教专业的研究生给我的开题报告:
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塑造大国形象
应对他者的偏见和阻挠
我问这位学生:“为什麽要这样写?”她不加思索地回答:“抄的。”“如果把‘中国’换成‘英美’,你作何感想?”她怔住了。这个後果不难想像,在举国学英语的中国,愤怒的爱国者会十亿八亿地冲上街头谴责“沙文主义”,发出正义的呼声。
忧国忧民的“卖国贼”李承鹏指出,“大国形象”实际上是“大哥形象”,一语中的。类推之,大哥的文化就是“优秀文化”,不满大哥作风的小弟就会有“偏见和阻挠”。不错,我们学生的自我意识就是受这样的教育成长壮大的。只是,怀着这种伟岸心态的人怎麽能平等友善地与留学生和外国本土学生相处?我们在心里集体无意识地反对蛮夷文化的平等,尽管我们在宣传上都标榜儒家文化的善,殊不知不平等正是善的杀手。
对外汉语教学特殊论风行,它真的有根据吗?有,这就是大哥心态。对外汉教因此变成一朵奇葩,它由於营养过剩而长得过分肥大。我们从语文教学、文化交际和文化评价几方面来分析,当然它们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对外汉语教学,从宏观上看服从一切学科教学的宗旨,即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满足其专业适应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这才是科学的。这就要求教育者以学生为中心,承担起教育和服务的双重任务。可是,大哥心态使我们以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教育者为中心。如:
有的汉语教材明确地表现出大哥范儿。百度空间2012.3.16有文《我在美国用对外汉语教材教中文的尴尬事》,晒出了部分课文:美国男孩凯努力追求韩国女孩白英爱,可是“白英爱一直觉得中国男孩阿翔非常有魅力”。北京人谢小姐的父母不愿意移居到加州来,说加州“没有北京有意思”,他们希望女儿“带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北京,他们一定会喜欢这里”。凯文想去东京玩儿,说自己喜欢日本文化,李静甩出一句:“日本文化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其实你应该去北京看看,北京有意思的地方更多。”於是凯文打算去北京。末了还有中国和美国、日本比大小的选择题。[1]这是不是美国人造谣?他们没有动机也没有这份想像力。作者说给美国学生上完课,“我脸颊都在发烫”,他感受到了教材的失实和自吹。《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下)第41课让留学生明珠说:“我觉得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就能制造出这样的东西,可真了不起!”[2]另一些教材则以含蓄见长,教学生说“我喜欢——”中国的某个地方或教材编写院校。这些被视为民族自尊心的重要表现。
教师对留学生说话,按常理要适当放慢语速,以便於对方理解,但是大哥们另有一套“常识”。笔者学校一汉硕教师在课堂上说:“我就是讲得这麽快,他们听不懂自己努力,谁叫他们是学汉语的!”他看来希望他的学生也这般对待外国人。在论文开题和答辩时,许多教师也是劈里啪啦讲一通汉语,不管留学生是否听得懂。本校一俄罗斯女生做汉语时间词的发展的开题报告,提出古汉语时间词比较模糊,缺乏精确表达。这触怒了一位教师:“你看了几本中国书?你没有看完中国的古籍,凭什麽说汉语时间词表达模糊!”从未被祖国老师骂过的俄国女生一下子懵了,不能回答。下来她不服气地说:“所选的典籍都是导师推荐的,说是有代表性的呀。”本人搞词义的发展,明白她的说法有理,好笑自己也曾遭遇过这种句型的抢白,当然对方也没看完中国古籍,没有人看得完,都是根据语料说话。其实,只要她说汉语的表达很精准,即使一本古书不看也是“正确理解”了中国。在答辩会上,更有一些教师公开贬斥亚洲留学生:“文章写得这麽差!”在中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几乎全部是亚洲人,对亚洲人特别缺少尊重反映了不平等心态。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观念冲突客观存在。如果人们采取理性的方式,互相理解、包容,不强求统一,就能友好相处。国外有研究者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差异认同感”,指对文化差异的承认与尊重。但是大哥心中的另一套常识是:跟我保持一致才是正确的。
有人提出正确认识汉语必须认同汉文化思维,“关於汉语结构的理论只有紧密结合汉语本身的特点并认同於汉民族的文化思维,才能具有概括力和解释力。”[3]那麽站在公共立场上就不能认识汉语了,不能研究语言了。这不是一种反常识吗?世界上不带偏见的人都知道,对任何现象的研究只有不囿於私情才“具有概括力和解释力”。国人学习研究外语不但没有认同哪一个异族的“文化思维”,各路英豪辅导英语的广告,不是都喊出“征服英语”的“时代强音”吗?
“龙”在西方文化中不但不受敬仰,而且是令人憎恶的形象。但在汉语课上,“教师期待学生对‘龙’作出积极的评价,可学生怎麽也说不出口。”“作为汉语教师,无疑应该维护本民族的文化,留学生求‘学’於我,他们理应依附汉语文化。谁是主人谁是客,这是明摆着的道理。”汉族吃狗肉的习俗引起留学生的惊讶和厌恶,像听见人吃人的习俗一样,“如果能依附汉语文化,就迎刃而解了”。[4]为什麽要强调“依附”?什麽叫“迎刃而解”?是接受吗?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而拒绝食用,并非陋习。在说话人看来,“明摆着的道理”就是群体自大、以主欺客。
在前些年的一次语义测试中,中国被试认为“同志”是一个褒义词,代表亲切温暖。可是英美被试却认为comrade是个贬义词,往往联想到俄国间谍和专制主义(高一虹)。对於老大哥来说,客观事实怎样没有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们的这种理解带有政府意志和意识形态的偏见”。[5]作者竟不知道,要求用“同志”互相称呼正是少数专制国家的“政府意志”,而专制党国盛产间谍。陈金生说得好:“以本族文化的标准判断外国人,这就造成了民族中心主义。”[6]不同并不可怕,可怕的不和谐来自各色自我中心。
文化交流是随着语言学习和交际而来的,本来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是拉着人强卖。可是,与汉教有关的文化推广变成了和汉教一样重要的目的,甚至喧宾夺主。
国务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提出,此专业是培养“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的,以比本科生更好地“承担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推广任务”。汉教专业研究生被反复告诫,他们是“承担重要战略任务的文化使者”。汉办派出生获得比在国内高得多的工资,而他们必须做党的驯服工具。学校派出生亦被要求积极从事文化宣传活动,本人所在学校就命令赴外实习生每月两次向院里汇报开展中华文化活动的情况,成为实习生的重负。“战略意识”把文化传播得硝烟四起。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教外国人学好汉语,“而且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的国际友人的重任”。[7]如果你辅导外籍华裔孩子学汉语,能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简单地学习说话,而是在寻找自己的‘根’,那你就成功了。”[8]这些是诚心帮助别人发展吗?这些言论不免让人联想起卖假药的半仙来。
中国的语言和文化非常优秀,可惜全世界都有眼不识泰山,故应“充分利用中国悠久的文化资源,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智慧和魅力。”[9]汉语教师要设立文化兴趣小组,小组的教学要让外国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让他们更加熟悉和热爱中华文化。”[10]“中国的烹饪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11]今年汉办培训班发给每位赴泰教师的资料包,包括15张教学光碟,里面已有介绍文化的内容,另还有23张是专门介绍文化的光碟,含中国历史、地理、中外交流故事和《三字经》之类蒙学书等。文化传播要有侧重,“在兼顾当代优秀文化的同时,当以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为主。”[12]“观念文化”?要把核心的忠君孝亲观念“复兴”到国外去?这些文化也被当作“先前阔过”的光荣了。所以,批评性言语必定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歪曲和妖魔化,只有赞扬性言语才是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可见“向海外正确宣传中国与中国文化何等重要”。[13]
大哥言行在国际上只怕被“误解”为沙文主义,於是大哥又不得不打粉整容,以天使的姿态顾及国际通行价值,这就使自己和自己打起来。
有人说非洲人同英国打交道时,“大多数国家”只采用英语,“不重视本土语”。“我们从未有‘汉语中心主义’,语言是平等的。”[14]好像我们并未要求别人“认同”或“依附”中国文化。非洲国家选择英语,那可是英国不讲平等的证据。再看中国几亿人被迫学英语,世界上有70个国家把英语定为官方语言,英美人的霸权主义罄竹难书。
“汉语的传播是扩大中国软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15]武铁传解释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不错。根据中国人自己的言行,有些国家指责中国不仅传授汉语,同时亦传授意识形态,想影响各国对中国的评价,并非造谣。但是,国家汉办总干事许琳2009年却在美国声言:“孔子学院无意输出中国价值观。”[16]作出了典范的正确宣传。
鉴於许多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无知”,如撒切尔夫人竟诬蔑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洗衣机而不是思想,在几十年一百年之内不能出口思想,我们得奋力把文化送出去,以免“数千年的文明竟被人如此轻视”,“让西方看到其真其善其美,感受其巨大魅力”。[17]且不讨论这话的时间错位,其“真善美”的魅力我们已经在上文的剖析中多所领略。对别人的评价如此紧张,必然忌避真相,这是不可抗拒的逻辑规律。放眼望去,一边是鹦歌燕舞颂扬政府的国家,一边是畅言真话直批总统的国家;一边是唯独政府可以办媒体,一边是唯独政府不可以办媒体。“真”尚不存,“善”、“美”何依?用别人的瓶装自己的酒,只能倒出冒牌货。
“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正在不断提升”,[18]中国“当代优秀文化”对外输出已成绩可嘉,由坦克开道,後面跟上的是大群贪官、虎妈狼爸,还有作假行贿、一掷万金,充分显示了我国综合实力和威慑力的提高。唯一痛心的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红後代绝大部分都输出去了,让坏人乘机对爱国口号的实质发生疑问。
对外汉教只是浩瀚精深的中国文化开出的一朵浪花,我们看看生活中的大哥形象。流行歌《中国话》唱道:“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这首歌高调弘扬了阿Q精神,虽然语句有所不通,现代汉语也不是“孔夫子的话”,不影响我们做个让世界都听话的地球皇帝梦。一次我在泰国,实习生J讲她去皮皮岛的郁闷。当时赶上下大雨,街道狭窄而人多,老外游客都披上雨衣,生怕伞妨碍了他人。但是中国人不管,大张着伞四处啄人。泰国的商店下雨天是要脱鞋进去的,她进去以後看见角落里有一对脱了鞋的洋人夫妇,在商品前面轻声交谈。很快来了一群大哥,这些中国游客穿着脏鞋把店里踩得一片狼藉,一妇女大声武气地喊:“服务员,来给我们妹儿选件衣服噻!”J听出是四川家乡话,羞得不敢抬头。一些中国游客来到泰国,满脸鄙夷:“这个小地方!”“小旮旯!”其实客观的中国人都知道泰国人十分友善,生活比中国舒适。笔者去年参观本校的“国际文化节”,这本是留学生展示自己文化的难得机会,却发现在一排高大的展板中,中国打头,且只有中国占去两个版面,其他国家都占一个。我惊异东道主已经有了文化环境的优势,为什麽还要占展板的优势!不就是拿来卖孔子的嘛。如果一定要出中国版,用一个版面居於末尾,不正是彰显了主人和大国的风范吗!
中国有谚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现在时代“进步”了,不自夸毋宁死耳!这些宣传怎麽看怎麽像北朝鲜的同志加大哥,金家媒体上党国的优秀强大吓得美帝国主义跪地求饶。还有过去的希特勒大哥,宣扬德意志民族何等优秀,国家何等强大,一个理性不错的民族尚且被鼓动得举国疯狂。
怎麽理解爱国?笔者曾经在课堂上给出9段材料,让研究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例如:
8岁的瑞士男孩莫里斯认为瑞士人比法国人勤劳,也认为法国小孩会说法国人比瑞士人勤劳。心理学家皮亚杰问谁的说法更好,莫里斯说:“我的,因为瑞士永远比其他国家好。”[19]
希特勒说,任何一首贝多芬的交响曲所蕴含的文化,都比美国迄今创造的所有文化多。[20]
一百年来,都是中国帮助美国……在亚太地区,它必须拽着中国……这个地区才有和平与安全。[21]
30几名硕士生从中找到的共同点都是“爱国”,没有人指出他们无视真假、自我中心的内在本质。8岁的孩子还不会用形式逻辑思维,不怪,震撼的是成人也停留在8岁的水平上。
本人的偏激理解:爱国就是针砭国家生病的肌体以求进步,护短就是没有爱国的能力。一个人忌讳批评、自吹自擂贬抑他人,在心理学上被视为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而一旦这种意识扩展为群体自恋,镀上一层爱国爱集体的金装,它就成为闪光的美德。爱国於是被正确地偷换成爱大哥范儿。
漂亮话少说,扩张是文化的本能,但是能否文明扩张是文化的能力。思想的新颖深邃,艺术的动心勾魂,方法的高效自然会吸引人们的兴趣,这就是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罗尔斯的《正义论》,从亚里斯多德的自然科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荷马史诗到毕加索艺术的摄人魅力。它们使西方文化被越来越多的社群自愿引进而得到了文明的扩张。其他文化包括中华文化同样可以传播,同样得依靠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样应遵循平等自愿原则。如果我们在谦虚和尊重对方的前提下,适当介绍一些中国诗词、书法绘画、手工艺术、建筑风格和烹调方法等,合情合理。但把太极拳、十二生肖文化塞进对外的中学教材是不得体的,我国青少年也不喜欢太极拳,而十二生肖乃是迷信。至於等级制、家长制和忠臣孝子这类核心家珍敌不过普世价值,最好收藏到秦始皇陵墓里去。“汉字文化圈”的习惯说法引起东亚和东南亚人的反感,他们有的已经放弃汉字,有的在一步步减少当用汉字的数量。靠大哥作风去灌文化,不但不栽根儿,还会引人斜眼。
关於文化交流,德国推广德语的歌德学院资深院长阿克曼说:“到今天文化交流的目标已不是宣传自己的文化或者自己的价值观,而是搭建互相理解的平台……宣传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大大超过了这些东西。”[22]从他的说法里我们看到一个曾经自恋的民族复归於理性天赋的海天大气。
由於大哥心态像强迫症一样把注意的中心拉到左道上去了,对外汉教方面在人才培养和教材编写上都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问题严重。本科暂且不说,汉硕专业有条件的院校上,没有条件的也上。硕士点报批超越了常规的“硬杠子”,不但不讲究教授副教授的梯队,只有讲师都可以。申报单位从别处东拉西凑弄一帮教授副教授就组成了不存在的新班子,这些人从来不在一起工作,半心无意地参与对外汉教的师资培养。对外汉教专业硕士生中,本科学习对外汉教和中文专业的占三分之二左右,其他是英语、历史、心理学、新闻传媒甚至理工科的学生。这些学生汉语本体知识本来就欠缺,而两年制的专硕只上一年课,其中文化和文化传播课程偏多,又没有汉语基础课让他们选修。科班出身的尚不一定能解决汉语知识问题,而“是个中国人就可以教汉语”的意识泛滥,它陈旧得就像史前意识。教师走上讲台之後,对於“被动关系为什麽不用被动句”、“这里为什麽要用把字句”等问题回答“这是汉语习惯”,“来”和“去”的差别在於距离远近,不会辨析同义词,连汉字的结构都不会分析……能不误人子弟吗?非汉教和中文专业来的研究生应学3年,或规定修满一定本体知识课程学分。短频快教育就像把又青又小的果子摘下来推向市场。
赴泰国和赴越南的实习生很多都遇到了没有合用教材的问题,只好自己现编,质量完全没有保障。有人指出比较有影响的汉语教材之间共同的汉字量、辞汇量非常少,教材编写各自为政。可见,我们亟待组织业务能力优秀的教师坐下来研讨和编写教材,并应遵守《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的字词范围。
我们极力强调“短频快”出人才,有堂皇的理由:国际需求太大,师资过於短缺。这正是本文要谈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急不可耐地在国外大建孔子学院,又斥钜资设立国家奖学金和汉办奖学金吸引留学生来华读汉教研究生,学费住宿水电费全免,外加免费旅游,每月还发1700~2200元补贴。这个待遇是国内的贫困生做梦都想不到的,硕士生前年才涨起来的政府补贴是每月500元,大约能抵学费住宿水电费的一半。孔子学院大多免收学费,还组织外国学生免费来华学习和观光。对於外国人来说,这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外国地方上接纳孔子学院又不要自己掏钱,搞点非学历教育也没真的当回事,其中国教师的工资由中方提供。外国大学开个二外学汉语也算多一门课,邻国某些中学开开汉语也可以,何乐而不为,至少不反对。学生多随便学学,不求能交际能阅读。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正在快速提升”[23]的内幕。政府过热推行汉语教学,人为地造成了师资荒。语言的推广本应尊重自然需要,当代的英语学习者增加最快,法语德语的学习人数也远大於汉语,何曾看见他们粗制滥造人才教材慌忙推销?台湾和香港也没有搞短频快,虽然有些外国学校直说要港台汉语教师。在缺少学习动力的情况下,汉语国际教育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麽辉煌。我们像三流演员一样倚重形象工程,每年十几亿或更多的投入和实际效果的强烈反差,说明我们在不惜代价地打造大哥面子,浪费纳税人的钱。的确,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一致欢呼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但是,自恋的心灵被大大愚弄了。金钱堆出来的成功是丢脸的,泡沫汉语热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必会降温。
我们稍微清醒点就会发现,迷信外表光鲜而冷落工作质量,才是真正砸形象的。
美国学者PaulaPeisner说:“徒劳地想取悦於人。寻求统治。害怕被抛弃。寻找赞许。所有这一切与人们、与我们周围的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会在我们的心灵和头脑之中产生一场争斗。使我们无法摆脱内心混乱的恶性循环的3种最常见的做法是:指望别人的肯定,期待别人会按我们的意图行事,以及试图成为我们本不适合成为的那种人。”[24]保罗的恶毒言论肯定不是针对中国人的,他对全世界的大哥们作了深刻的描述,只是没有说这种病态还会夹杂对别人的贬损。这可怜的性格说穿了就是主奴性格,它打造的不是什麽大国形象,而是主子兼奴隶的形象。
没有比因为人口而成为大国,因为心眼而成为小国更不争气人群的了。
注释
[1]百度网?百度百科2013-4-28摘.
[2]《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P.55
[4]周思源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P.98
[5]同上P.93
[6]陈金生.文化休克的实质及其对策.P.414
[7]陈昌来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P.17
[8]邱政政、史中琦编着.中文可以这样教.群言出版社.2009.P.33
[9]吴应辉主编.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1.P.26张西平文)
[10]杨晓黎主编.对外汉语实习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P.78
[11]同上P.108
[12]董明.从“汉字文化圈”谈起.国际汉语教学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P.135
[13]同上.P.136
[14]同[9]P.27-28
[15]同[9]
[16]洪历建主编.全球语境下的汉语教学.学林出版社.2011
[17]同[12]P.136
[18]李朝辉.非目的语环境中文化自然传播的方法.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1.P.106
[19][美]理查?保罗等.思考的力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P.198~199.
[20][美]约瑟夫?杰夫.软力量的威胁.读者.2006.24期
[21]张文木.大国战略下的中国崛起.文摘周报.2007.1.12
[22]转引自刘谦功.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世界图书公司.2012.P.60~61
[23]王德春主编.对外汉语论丛.第四集.学林出版社.2005.吴应辉卷首语
[24][美]PaulaPeisner.昨天的你.英语世界.2008.1期P.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