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论》的批判 (3/8)
周晓(粟小舟)
二、有关阶级问题
(A)欧洲的圈地运动使得城市工人阶级总数大增
随着工业化的蓬勃兴起,为提高利润,经营纺织厂的资本家纷纷圈地用于饲养绵羊。这是因为从海外进口羊毛的成本高于本地有规模地自产羊毛的成本。因此,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批批进入城市和矿区成为工人,这样工人阶级的人数获得了大幅提升,导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在人口上的比例发生了浅而易见的变化,即工人阶级人数远超资产阶级的人数。
马克思看到了,如果挑动起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群情激愤,工人阶级是可以击败资产阶级的,既使作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统治者有较强的武装力量。这就是为何《资本论》的四卷一贯到底地强调宣传剩余价值概念的缘故。马克思应该确认,把剩余价值概念当做激发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发动攻击的宣传口号是简明扼要的还是效率最高的。
(B) 《资本论》对阶级的划分比《共产党宣言》多出一个大阶级
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书籍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发展成三大阶级:被雇用工人、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
被雇用工人的群体代表的是工人阶级,资本家的群体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大土地所有者的群体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
惹人注目是,《共产党宣言》里可说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将发展成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是发表在《资本论》之前。《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混用的。为了掩饰《共产党宣言》在光天之下就漏掉了大土地所有者存在之丑,于是《资本论》多出了大土地所有者把田地出租給资本家的说法。这反倒流露出他是在为《共产党宣言》只能发展为两个大阶级论断遮掩。不过,此种自圆其说的行径相当拙劣。
实际上应是四大阶级,被雇用的农民阶级还是给忘了。忘掉了两大阶级是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留下的大窟窿。《资本论》有马克思自己的大窟窿,本文中将会谈及。
在特定条件下,大土地出租者出租給资本家的现象当然存在。不过无论是看现实还是看历史,总体来看此种现象必是寥若星辰。这种说法委实过分低估了大土地出租者的智商,也还顺带侮辱了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有兴趣读者的智力。面包和披萨等面食品是欧洲重要日常食物,它们的制作都需要面粉,而种麦子并不需要资本家的管理工厂经验。要明确的是,1920年以后,世界上第一台收割机才在美国首先使用。
这种能把一个大土地出租者阶级整体遗漏的极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反映出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偏激有时会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要宣传工人数量猛增时,农民就全数变成了工人,大土地出租者也无影无踪了。
19世纪中叶(1850年)前后,欧洲农村夏季收割前金色麦浪随风滚滚而动的特有景色,无数农民弯腰一把一把用镰刀割麦的情景,打麦场汗流浃背的农民忙着麦子入仓前最后的一系列手工操作的动作,也许马克思真的就从未见过。对社会中农村经济的部分,马克思犹如色盲,难怪《资本论》只能愿谈工人阶级。
既使马克思每天和他的家人吃着面包,但还是把面包的原料是面粉,而面粉须由种麦子的大量农民来完成这一简单事实给无情地忘了,这有点像中国陈景润走路撞上电线杆的典故:只有数学,其它全然就不存在。马克思是:只有资本家和工人,大土地出租者和农民根本就不存在。
(C) 欧美的无产阶级已变为一个小的阶级而中国的无产阶级仍是一个最大的阶级
(1) 数次工业革命的简介
以上提及到了几次工业革命。以下对它们做出一个十分扼要的介绍。
马克思活着的岁月(1818-1883)是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已到尾声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初见眉目的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年至1840年)是以蒸汽机和纺织机为标志。
蒸汽机是一个能够将水蒸汽中的动能转换为功的机器。举一个生活中水蒸气转化为功的例子:一个有水的锅,当水被加温并产生足够的蒸汽把锅盖冲开时,表示锅盖有了位移,这是一个水蒸汽转换为了功的过程。蒸汽机作为动力的火车和轮船问世替代了原始的畜力运输和人力划船。
纺织机引发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是为了圈养更多的绵羊,大规模生产羊毛,而羊毛为纺织机生产纺织品提供原料。这就造成被圈了地的农民离乡背井涌入城市,由于纺织机的发明,这些农民变成了纺织业转向工业化里工厂的工人。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至1914年)是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和内燃机为代表,电灯的发明和内燃机车为标志。
内燃机车是以內燃机作为原动力,借助传动装置驱动车轮转动的机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至第三次工业革命有约三十年的空档期,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约十年的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至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9月至1945年9月。
第三次工业革命(1946至今)是以原子能,航天和电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标志。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的)是以各种新兴科技的突破为其特征,譬如,基因工程、量子信息技术、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可控核聚变。
(2) 欧美的无产阶级已变为一个小的阶级
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按照马克思的主观意志发展。马克思是按收入划分阶级。马克思时代就有中产阶级作为一个小的阶级存在。现在欧洲和北美,还有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的大部分不再是无产阶级,而是演变成为中产阶级。所以马克思期待的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任务,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人口占大比例的中产阶级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动机和动力。
世界阶级间比例的变化并不均衡。现在欧洲和北美等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演变为了一个小的阶级,在中国,无产阶级还是一个最大阶级。
(3) 在中国无产阶级现在是一个最大的阶级
中国农民人口有六亿。因为所有农民不拥有土地(生产资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他们是标准的无产阶级。农村的无产阶级加上城市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就是中国最大的阶级。现在资产阶级是中国的一个小的阶级。因此,如果中国的无产阶级向共产党人代表的自己的资产阶级发起暴力进攻,胜算较大。
中国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最大阶级的国家可能会有几种可能的途径。1)国家最高层的政变;2)颜色革命的政变;3)大规模暴力革命的政变。这三种政变的结果都是特指要变中国为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政变后的国家会带来统治者的权力受到公民的普遍监督,因而一党专政带来的贪污行为会有可观锐减。
变为这样国家后的一个迫切具体要实施的国策是任何中国公民有真正自由迁徙的权力,就像美国一样,中国任何城市没有限制任何公民迁入或迁出的权力。自由的迁徙会带来自动的工作机会的平衡。于是两代人(约40年至50年后)后的中国的中产阶级将成为最大的阶级。由此,社会自动得以维持稳定。
相信多数人不赞成以暴力斗争换来改朝换代,因为它的代价将会是中国民众的又一次的血流成河。高层的政变和颜色革命是理想的革命形态。不过,如果无产阶级的多数被逼到了死亡的边缘,不以善意为转移,就像中国从秦朝以来的数次著名农民大起义一样,不能排除中国再次发生陈胜吴广。
(D)关于阶级斗争
从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比较可知,马克思所研究的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论》是利用马克思自己所定义剩余价值概念唆使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发动攻击,即口语化了的专用名词 “阶级斗争”,作为手段,目标是消灭私有制。
(1)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有基础作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在1859年。1860年,马克思说:“达尔文的书甚为重要,对我而言,他那优胜劣汰的说法为历史中阶级斗争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视进化论为至宝。
不从深处着眼,仅从直觉,达尔文的进化论很难对付为何人类需要进化到情感的表达。《创世纪》中说,神是按自己的模样造人。从神与科技知识应是为零的摩西对话的语境,此时的 “模样” 并不是单指样貌,而是指 “一切”。因为造物者有情感,所以人有情感。如果按《创世纪》人天生就有着情感表达的功能,说得通。
推荐一首李欣桐演唱(美声)或江东演唱(非美声)的《秋恋》。从它的歌词可以体会到进化论无法成立。始于极其微小物质演变到成型的人类,并且这个人类还带有解脱不开情丝纠缠的情感,这在优胜劣汰或适者生存的理论里找不到可循的根据。
笔者认为进化论是谬论,并在 “对《共产党宣言》的批判” 一文中已有所着墨。为了不偏离此时阶级斗争的议题,就直接分析马克思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
(2)马克思实际上是机械地套用进化论的优胜劣汰
当社会中一个阶级的人数远大于另一个阶级,如果这两个阶级全力展开阶级斗争,人数少的阶级会被消灭,这是常识。
马克思把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的现象视为优胜劣汰,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了他的无产阶级击败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没有看到,当无产阶级变成一个比资产阶级小的阶级时,无产阶级可以是失败的一方,由“优方”变为 “劣方”。
马克思是机械地套用进化论的优胜劣汰。当时无产阶级人数远超资产阶级的人数,无产阶级可以击败资产阶级。放在较长的时间段里看,这不等同无产阶级为优,资产阶级为劣。欧洲的接二连三的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的阶级比例。当社会的阶级间的人数比例变化为无产阶级失去优势时,资产阶级可以击败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可以保持统治地位。
(E) 消灭阶级没有可能
在非战争和非激情燃烧的年代,人们处在社会强大道德观念的环境之下,一般不愿轻易表示自己是有自私观念的。在几乎任何社会的道德与自私观念和自私行为是对立的,甚至怀有敌意。乐于帮助他人和与人为善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品德标准,对人和人和蔼相处的正面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自私观念导致侵犯他人在道德上应受到谴责,如果犯法,就要受到法律追责,理所当然。
但是,自私偏偏却是客观存在于人类每一份子问世之时就随身而来的天性。这应是造物者为了将优胜劣汰构造成规律,在人体内安置的自私程序自动运行的结果。人类因由其每一份子都有的竞争欲望,引发这一物种份子间的争斗,使得这一物种整体得以优化或说进化;对于这一物种与其它物种间的斗争,由于不断优化的人类增多了击败其它物种的胜算。应提醒的是,其它物种也有类似人类体内的自私程序的设计。这皆为造物者宏观的设计。这就创造出被达尔文误认为在物种体外的大自然(应指空间里)的优胜劣汰的规律。
无论是在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家,还是在中国式的一党独裁的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中的无产者中不在少数的人不甘心自己的经济地位,都把成为资产者即资本家当做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按照统计,约有95%以上的创业者经过一段时期的奋力竞争之后,不能如愿以偿成为资本家,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功败垂成。无产者努力成为资本家的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是由人的自私性而产出的过程。自私程序的运行是优胜劣汰过程的最原始起因。在私有制度的前提下,由于进取性竞争,包括私人企业或公司间的激烈竞争,人类社会进而达成资本和财富更多的积累,实现不断向更高等级的进展。
因为由体内存在自私程序的自动运行,竞争的持续,差别就持续。个人差别的存在,人的群体差别就存在,阶级差别就持续,致使阶级差别不会被消灭,即阶级不会被消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