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论》的批判(5/8)
周晓(粟小舟)
四、剩余价值和《资本论》的价值
从篇幅的比例看,《资本论》是分析经济为主,实际上,尽管它所宣传的剩余价值概念的篇幅不大,但是贯穿全书。《资本论》把剩余价值概念作为挑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手段,为推翻私有制的目标做理论铺垫。
(A)《资本论》在经济学上并无创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关于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从流通角度和生产的角度看信用的论述上,对经济学并无贡献。因为那些不过是马克思把当时经济学者们已发表了的文献当成陪衬,依他分步安插剩余价值理论的需要的一种汇编。
如果一个经济学者对原先的经济学理论有了突出公认的创见,经济学界会给予肯定的评价。因在经济学方面没有独到见解,马克思没有得到经济学学者们的肯定。对于《资本论》对于经济学的贡献,直白而言:毫无建树。
为了写出《资本论》,马克思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館的阅览室(大英图书馆前身)有着忍受超过十年的寒窗苦。那是他在学习、梳理、综合经济学学者们的学术成果而已。虽然他的剩余价值概念几乎贯穿《资本论》的始尾,但在篇幅上的比例远远不及由大规模抄袭而来经济学内容。
除了中共御用文人,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人们应把言简意明的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金融学,统计学,以及其它成熟的经济学知识和经济学成果当作正规学习和研究的资料,不要理会啰嗦不堪,未有创见的《资本论》中的经济学。
虽然现在有些学者把金融危机,贸易的顺差和贸易的逆差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述强拉硬扯地混在一起说。那只是展示这些学者们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思维僵化到了何种程度罢了。
(B)剩余价值公式是一错误公式
虽然从经济学角度,《资本论》微不足道,但是在政治思想上,《资本论》利用剩余价值的概念的宣传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却举足轻重。这种对于人类的影响不是正面贡献性的,而是负面破坏性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穿透《资本论》全书的理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对人类具重大杀伤力的剩余价值论本身的破绽大到可以用窟窿来形容。
剩余价值 = 劳动创造的价值 – 劳动的报酬,这是《资本论》給剩余价值下的定义。有破绽吗?回答是肯定的。破绽是明显的,因为这里的劳动只是指工人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被略去了。这是《资本论》的大窟窿之一。
从了解《资本论》本质的恩格斯把《资本论》看做是 “工人阶级的圣经” 可知,《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只针对工人而言,不针对其它工作种类的人员。
为了突出重点,容易把道理讲得清楚,暂时将劳动的报酬看作是一个常数 b,剩余价值是应变量z,f 代表函数,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变量x ,那么文字的公式就转为了数学的代数形式: z = f(x) = x – b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一个变量的函数,再换言之,当变量有了变化,剩余价值才跟着变。可是,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人体力劳动的价值x加上资本家脑力劳动的价值y时,公式就变成:z = f(x,y) = x + y + b,剩余价值变为两个变量的函数。于是,计算剩余价值就变得不是那么简单了。
恩格斯作为一位资本家在他的在英国曼彻斯特的纺织厂应是想方设法提高生产效率,一定在各类管理方面花费了不少心思,这是在动用一个资本家的脑力劳动。利润(剩余价值)薄的时候,工人劳动的报酬增加的空间会是相当有限。如果资本家管理工厂有方,利润厚了,工人劳动的报酬增加的空间便随之扩大,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而是一个随利润(剩余价值)上升而可能上升的变量了。比如,某资本家有着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以致对他或她的工厂管理得更加科学化,使得利润(剩余价值)大幅增长,那么劳动的报酬增长的空间就相应增大。这体现在工厂和工厂之间工人的报酬有明显差异上。由此可见,马克思剩余价值的计算公式是极度错误的公式,是一个在计算真实工厂的利润时,有极大误差的不可应用的公式。
说下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前,他的家庭住房并不宽敞,但之后,因为稿费,搬到较大房子。这是动用了马克思脑力劳动的报酬。脑力劳动可以体现在作者身上,当然也可体现在资本家身上。可是马克思在他剩余价值公式里却省略了脑力劳动这个明显与剩余价值相关的一个很大因素。
一般而言,人们认可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比体力劳动要高或高出很多的状况,其因是体力劳动只是简单地动用四肢的动作就可做到。马克思自己因为脑力劳动可以带来他的家庭优越于住在贫民窟里工人家庭的条件。出版商估算出马克思的脑力劳动成果《资本论》会有较高利润,就给出了较高的报酬。这个报酬让马克思一家五口人住进了比工人好得多的住房。
因此,马克思是一个清晰明确地知道脑力劳动为何物之人。马克思为什么故意漏掉了一个明显的客观存在呢?这是因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公式是他为了刺激工人阶级向资产阶级发动进攻的宣传手段。对于马克思来说,客观事实没那么重要,一切要服从他目标的需要。于是心术不正的他弄出的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不细想就容易上当的欺骗性的剩余价值公式。
剩余价值公式是《资本论》的一个破绽,因为破绽明显太大,当用一个大窟窿来比喻。
(C)股票可以含有剩余价值
《资本论》的破绽不应该以多少而论,因为有的直接就是大窟窿。除了剩余价值公式外,另一个大窟窿就是它躲避股票是可以含有剩余价值这一客观事实。
《资本论》提到股票市场,但仅是轻描淡写。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钟情于论述资本家如何通过工人的劳动而获得剩余价值,却没有分析股票与剩余价值的关系。然而,在历史经济活动中,股票市场扮演着越来越吃重的角色。历史前行到了1818年至1883年,这是马克思在世的时段,股票市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下面列出一些有关股票市场的粗略历史。
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和国是的一个政府体制。在这个时期,公司已经有了把它的股票卖给社会一般公众投资者的融资方式。明确而言,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已存在社会公众投资的融资行为了。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它的公众股被视为是首批现代公開招股的股票。
公元1773年,英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伦敦成立,对上市共公司的要求之一是至少已有一定百分比的股份为社会公众持有。
公元 1783年前后,在美国,北美银行率先公开招股的第一批股票是公众股票。
在马克思去世不久,欧洲和美国就进入到了一个公众人人可买卖股票的时代。
综上历史记载,公共股票在马克思离世前就已存在了两千年,并非他在世时或逝世后的新生事物。在马克思去世之前,部分的股票可以是公众股票的史实,证明了被剥削阶级可以同时也是剥削阶级。
套用剩余价值等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减去劳动的报酬的公式,来考核股票是否与剩余价值有关联。
现在举一个可行的实例:
某个工厂主(资本家)把部分剩余价值用于招股,并把已经获得的剩余价值和招股所得的资金一并投入了股票市场。
若干工人买了这位工厂主招股的股票,就是说这几位工人的钱添入了这位工厂主的投资于股票市场总的资金。这位工厂主把这支融资来的股票的一部分资金投资到扩大增添设备上,并由此获得了更多剩余价值,然后,再将这剩余价值中部分投入股票市场,循环往复。
这样,这几位工人实际成为该工厂主的股东,同时,这几位工人仍是该工厂的工人。那么,被榨取剩余价值的人同时又是榨取剩余价值的人。问题出现了:这几位工人是属于被剥削阶级还是剥削阶级呢?
资本家的定义是,有生产资料和雇用劳力。这位工厂主的投资于新添设备的资金中包含这几位工人的钱,新设备是生产资料,因新设备雇用了一些新工人。如果这些新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的报酬,于是剩余价值产生。于是,按资本家的定义,这几位工人是资本家。
间接和直接获得了剩余价值,本质上并无区别,这就像一个资本家请一个资方代理人管理工厂,而自己并不从事工厂的管理工作一样。所以这几位工人是被榨取剩余价值的人又是榨取剩余价值(或说获得利润)的人,即这几位工人既属于工人阶级又属于资产阶级。
以上这个可以发生的实例说明了,工人通过购买股票,可以成为资本家;股票和剩余价值是有关系的。
一个理论的成立是因它的完美无缺性,只要一个反例存在,这个理论就不成立。
马克思的《资本论》应该分析股票和剩余价值的关联,但它没有这么做。笔者认为,马克思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且清楚股票与剩余价值的确有着关系。回避谈论既是一个人可以属于工人阶级又可以属于资产阶级这种现象存在,应是马克思感到,在他承认了工人阶级和资产级可以同属一个阶级之后,他要激化阶级矛盾的宣传效果必会被削弱,这等于自己减弱了自己挑拨这两个阶级关系的努力。挑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是马克思的手段,所以马克思选择了在《资本论》中避谈剩余价值在股票中的体现。
从回避股票可以包含剩余价值这一事实,反映出了马克思有着不敢正视事实存在的鸵鸟心态。强者面对事实存在,选择迎面而上,马克思面对事实存在,选择避而不谈。马克思貌似强者而非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