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烤鸭为什么能卖到十几元?”
——孙立平先生也被忽悠了?
张智斌
最近,网上读了孙立平先生的文章“一只烤鸭为什么能卖到十几元?”,文中他摘录了一篇他人写作的网络热文:“一只十几元的烤鸭,是美国无法翻越的高山”。
这篇文章的作者写道:中国很多街边、菜市场的烤鸭店,一只烤鸭才卖20多元甚至十几元,还能配送一套鸭饼葱丝黄瓜丝蘸料。这么低的价格连饲料钱都不够,卖家是怎么做到的呢?作者称烤鸭用的鸭子,饲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鸭绒。取得鸭绒后,剩下的白条鸭还要进一步精细处理,要摘出鸭舌、鸭脖、鸭肝、鸭心、鸭肠甚至是鸭血,这些都能卖出比鸭肉更高的价格,需求量非常大,最后剩下的白条鸭卖个两三块钱就够了。中国之所以能把价格压到这么低,是因为围绕这一只鸭子建立了一条非常长的产业链,形成了非常庞大而又完善的产业循环。每一个环节都在产生利润,到了最后变成烤鸭,自然就可以只卖十几元了。作者称这就是中国制造的高山,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种种原因叠加,就导致全球任何国家都达不到中国物尽其用的水平,这就决定了全球任何国家的制造业都不可能达到中国的效率。
孙立平先生对此评论称:“一点感想:老实说,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对那些十几二十块钱的烤鸭也是心存疑窦。看了这篇文章,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虽然,我摘发这篇文章,肯定不是为这些烤鸭做广告,我想说的是这对我们思考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的启示。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举世公认。但其中的奥秘在哪里?不但外人,就是我们不是身在其中的人也是一头雾水。摘引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个词,精耕细作。”
一只烤鸭为什么只卖十几元?粗看之下感觉这篇文章讲得挺有道理,但我读后总觉得哪儿有些不对劲。一只烤鸭卖得如此便宜,原文作者给出的原因是中国物尽其用的完整产业链给消费者带来了价廉物美的红利,给生产商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但我认为原文作者的立论是站不住脚的,作者甚至没搞明白(或有意混淆)商品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在剖析问题前,我们先来观察几个样本,以便把事物看得更明了一些。我在加拿大生活工作,尽管我从来不在“阿里巴巴”(Alibaba)、“希音”(Shein)、拼多多的 “铁木”(Temu)等网站上购物,但浏览网络新闻时却经常会看到这些在线销售商推送的广告,有些内容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下面我以“阿里巴巴”网站上销售服装的情况举几个例子。

(图一)“阿里巴巴”网站上一则销售男式牛仔裤的广告。(网页屏幕截图)
“阿里巴巴”网上一则销售牛仔裤的英语广告(图一)中,网页的商品名称栏中写道:“2024 Apparels Branded Labels Men's Boy's Denim Pant Super Low Price Overstock Brands Denim Jeans Skinny Straight Jeans Pant”(按照品名词汇直译:2024服装品牌标签男士男孩牛仔裤超低价积压库存品牌牛仔裤紧身直筒牛仔裤),购买2~499件,单价1.37加元。购买500~9999件,单价1.29加元。购买>=10000件,单价0.816加元。我浏览此网页时,该商品已售出1657件,送货到加拿大,27.66加元以内首单免运费。非首单由顺丰快递|阿里巴巴国际物流以标准包裹递送,运费每两件20.01加元。

(图二)“阿里巴巴”网站上一则销售女装的广告。(网页屏幕截图)
漂亮的女装也是如此,“阿里巴巴”网站上一则销售女装的英语广告(图二)中,商品名称为“2024 Brand Bulk Apparel Big Discount Ladies Dress Liquidation Stock Clearance Sale Women's Dresses Assorted Bulk Clothes”(按照品名词汇直译:2024批量品牌服装大折扣女装清算库存清仓甩卖女装混批服装)的广告几乎与前一例子相似,购买2~499件,单价1.37加元。购买500~9999件,单价1.29加元。购买>=10000件,单价0.816加元。此网页上该商品已售出497件,同样送货到加拿大,27.66加元以内首单免运费。非首单由航空快递|阿里巴巴国际物流保质空运,运费每两件31.92加元。
俗话说:“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大量积压的新衣服成捆成捆地清仓大甩卖,在加拿大卖得比擦桌子的抹布还便宜,我想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真的完全看不懂商家赚钱的门道。“阿里巴巴”网站上这些商家在海外一件服装只卖大约人民币7元钱,那么,商家是怎么做到赚钱的呢?我真想请教“一只烤鸭为什么能卖到十几元?”的原作者,这么漂亮的衣服卖得这么贱,莫非是裁剪这些服装余下的边角料都用来制作值钱的奢侈品,老板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大发善心把服装卖得便宜些,好让美国、加拿大和“一带一路”上广大的劳苦大众也能分享一下中国产业链优势所带来的红利?
“一只烤鸭为什么能卖到十几元?”的原作者称烤鸭用的鸭子,饲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鸭绒,这或许不假。但鸭绒又值几个钱?我们不妨也从“阿里巴巴”网站上去寻找一些可供参考的答案。
图三是“阿里巴巴”网站上一则“批发销售定制轻质冬季羽绒服…”(Wholesale Custom Lightweight Winter Down Coats…)的广告,一件羽绒服加上一条运动冬裤,售价是购买2~499套,单价10.79美元。购买500~1999套,单价8.99美元。购买2000~99999套,单价7.10美元。购买>=100000套,单价5.39美元。这件商品同样送货到加拿大,有12种颜色、7种尺寸可供选择。我浏览网页时此服装已经售出200套,旁边还特别注明:男式商务休闲服中热卖排名第一。再看看衣裤上印制的非常眼熟的Logo,也只能呵呵一笑了。

(图三)“阿里巴巴”网站上一则“批发销售定制轻质冬季羽绒服…”的广告。(网页屏幕截图)
说到“Logo”,这里顺便提一下,“阿里巴巴”网站上销售服装的英语广告中,在“Customization options”(定制选项)一栏下,还可以选择“Customized Logo”(定制标识)。我粗粗浏览了一下,商家推出的产品中也确实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五花八门的各色品牌齐全。图四是“阿里巴巴”网站上上饶一家公司销售的“adios”秋装,截图贴在这里,让读者分辨分辨。

(图四)“阿里巴巴”网站上一家公司销售的“adios”品牌秋装,商品名称栏中特别注明“Customized Logo”。(网页屏幕截图)
“鸭子”的故事讲得很丰满,但面对的现实却很残酷。鸭子卖得便宜,一套羽绒服+运动裤,在Logo 上下足了功夫,也只能卖个大约70块人民币。除去服装的面料、里子、各种辅件、人工和生产经销的费用,可见一只鸭子身上的羽绒,又能值几个钱?
前一阵子,在国内市场普遍萧条的大环境下,注册在北京的一家中国玩具销售商“泡泡玛特”推出的毛绒玩偶小怪兽“拉布布”(Labubu)却卖得异常火爆,据说在多地形成了抢购潮,新闻还登上BBC等国际著名大媒体。不知中了什么邪,一件放在盲盒里的怪物小玩偶竟能卖到几百、数千元,真人大小的“拉布布”甚至拍卖出108万的天价。早在2024年8月20日,“泡泡玛特”发布的公司中期报告就已宣称:“怪物系列”(The Monsters)在该年上半年创造出63亿元的销售业绩。这一波行情,“泡泡玛特”真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莫非与白条鸭只卖两、三元的原因一样,“阿里巴巴”网上销售的廉价服装边角料都用来制作“拉布布”,老板赚得实在不好意思了,于是压低服装的价格让广大消费者也享受一下中国产业链优势所带来的好处?(如果我以这样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阿里巴巴”网上销售的服装能卖得这么便宜,你敢相信吗?)
前几天我读到国内的一篇报道,这篇报道还配了数幅新闻图片。记者采访广东东莞一位60多岁的妇女胡梅玉,她给出模后的“拉布布”怪兽脸部“削裙边”(去除多余的塑胶毛边),从早忙到晚不停歇,一天大约能完成1500件。完成一件的报酬是3分5厘,算下来一天的收入大约有五十多块钱。她没听说过“泡泡玛特”这家公司,更不知道一个经过她剪削加工的产品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几百、数千元。
“拉布布”的故事其实告诉了我们许多事,其中有两点我想在这里总结一下:一,资本的本质是逐利。资本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发善心的,即使是暴利行业,没有法治的监管,压榨也难以避免。二,商品价格与其价值有一定关系,但商品的价格更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不是其本身价值的高低。在一个畸形的环境里,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被扭曲至极致。
一只白条鸭只卖两、三块钱,其原因绝对不是鸭绒、鸭舌、鸭脖、鸭肝、鸭心、鸭肠和鸭血——“这些都能卖出比鸭肉更高的价格,需求量非常大,最后剩下的白条鸭卖个两三块钱就够了”。一只白条鸭只卖两、三块钱,其原因只能说是受到了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而不是因为商贩的良心使然。换个思路再看其逻辑的矛盾:如果一只白条鸭仅能卖两、三块钱,那么这些鸭绒、鸭舌、鸭脖、鸭肝、鸭心、鸭肠和鸭血又能卖几块钱?怎么可能“最后剩下的白条鸭卖个两三块钱就够了”呢?
“阿里巴巴”网站上超低价销售的服装,大多数是积压的库存和抵债或遭到破产清算的物资,“阿里巴巴”和其他网站上倾销的各种超低价商品,情况也大致相似。实际上这表明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已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其造成的结果是无数的中小企业破产和大量的企业员工失业。
从“拉布布”和胡梅玉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中国底层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不公正的收入待遇、缺乏劳动保障的状况仍然非常普遍。法治的缺位让一些企业对员工的权益可以肆无忌惮地侵犯,也使得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甚至违法竞争)更加激烈,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屡见不鲜(前面列举的仿冒商标仅是一个方面)。一些政府官员错误地认为,对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劳工的低人权状况采取眼开眼闭的态度,能够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但这样的政策导向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实中带来反噬:中国的创新型企业在违法企业的夹击下步履艰难;劳动阶层在低收入和生活重负的压迫下失去了消费能力。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中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也让中国政府提出的“促内需”陷入困境,因此加剧了产能过剩的危机。“拉布布”的神话故事无法延续,热潮过后,“拉布布”的价格已经暴跌,这正是中国许多企业的宿命。
一只烤鸭只能卖十几块钱,实质问题是产能过剩和消费萎缩这两个主要因素的结合,这实在不是一件值得颂扬和炫耀的好事情。
中国的产业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存在一些优势,但“一只十几元的烤鸭,是美国无法翻越的高山”这篇文章,其立论掩盖了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困境,掩饰了劳动者在低人权环境下的艰难处境。或许这符合“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但有害于公众对中国真实国情的了解,也无益于对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的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