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09)
健儿
(9)
母亲身上又多了一根管子,她开始用上氧气了。杂工推来了一人高的氧瓶,沉重得在地板上发出咕隆隆的声音,乌黑铮铮的氧气瓶有一只圆型的气压表,这样一种工厂才有的设备放到了病房,放到母亲身边,它象一个钢铁怪物,让血肉做成的母亲变得更为柔弱。
一
条橡皮管分成二支插进了母亲的鼻孔,橡皮膏将它固定在嘴唇上,象是白色的胡子。病房安静下来时,可以听到氧气从管子里吹出的咝咝的声音,象从窗外占进缝中
的风。看得出橡皮管插在鼻孔中母亲很难过,她不时地摇摆着头,仿佛要把橡皮管挣脱掉似的。我不知如何是好,只是将手按在母亲的面颊上,轻轻地为她舒展。
春天挣脱寒冷发出了它的信息。从单位骑车回家路过湖滨,西湖边上的梅树有了含苞欲放的花蕾。我顾不得公德偷偷地扎了几枝放进书包带到医院,放在母亲的床头。梅枝插在打吊滴的咸水瓶中,纵横交错,花蕾点点,病房立时有了春天的气息。
母亲侧过身来看着梅,她不能说话,眼眶中渗出泪来。这辈子母亲与梅有着不解之缘。
“妈妈等你出院陪你到西山公园去看梅。”
母亲的生日是二月四号,六十大寿那天,我的几个好友带着母亲到西山公园。初春的西山公园春寒料峭,梅枝上已是花苞初绽,有红梅,绿梅,腊梅满满地在阳光下梅海一片,吐艳放香。
春光打在母亲的身上,暗花纹灰色的棉袄罩衫,湖兰色的毛织长围巾,纤细的手指轻攀在横在身前的枝桠上,枝上的梅,有含苞欲放的,晕着微红,如同少女的羞涩。有昂首绽放的,晶莹剔透,玉骨冰肌,在风中微颤着吐着清香。
这张照片的构图极具绘画效果,前景梅枝摇曳,后景山色蒙胧,隐约可见远山逶迤,泛着点点的阳光,衬托着母亲的纤细的身形,灰白的头发如同风霜霰雾,眉眼和顔悦色,嘴角蕴含慈意。
这张照片将母亲勾勒得骨骼清丽,神态端庄典雅,让我蓦然想到柳如是的:“大抵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是的,因着母亲这样的女性,梅花有了高洁孤傲的品质,有了不畏严寒冰霜的精神。 (母亲六十岁的生日照)
母亲这张梅花照成了追悼会的遗像。三十多年过去了,从国内到海外,从这个家搬到那个家,一直伴随着我,我总是把她放在一眼就可以看到的地方,不是在案头就在书架,不可思议的是这张照片竟然光亮如新,没有一点泛黄。
照
片是友人阿张拍阿张印的,质量是如此之好,是他对母亲的爱。阿张的母亲在文革中自杀,父亲在干校。他字写得好在学校帮着母亲”做一些美工。那个时候整个学
校只有“政工组”是最忙碌的,上面一个指示下来就要宣传,赶制标语、横幅等美术工作。母亲知道他的不幸,庇护着他,把他当自己的孩子。
母
亲喜欢梅也爱画梅,岁寒三友松、竹、梅,梅画得最好,无论是点梅还是圈梅,她的梅杆的勾勒与加皱有着她特有的风格,刚毅而不失妩媚。她常说“无女不成
梅”,梅枝的分布如同女字。她说梅开百花之先,不畏严寒,品格高洁,娇而不艳做人也当如此。她常常把自己的清玩送给他人分享。画完后还裱托一下。母亲的裱
画又是她的一门绝技,铺开一张道林纸,压好框,用一团揉乱的纸,醮着墨汁或者颜料点出花纹来,再将画好的宣纸贴在上面。我曾经向母亲学过几笔,按她的方法
裱过,总是不得法而搞得一团糟。
母
亲退休后,作画多了,我常常让母亲给我欢喜的诗词作画,记得有一幅是李白的“将进酒”。一石一壶,浩月当空,昂首而饮,把李白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描绘得入
木三分,成为我最爱。我结婚时母亲在折扇上给我画了一枝红梅以示喜庆。母亲鲜有画红梅的,她大都画的是墨梅。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为了我她俗了一回。后
来我又请岳母在扇子背面题了字,两个母亲 一把扇,成了我最珍贵的收藏。
那个时候邓丽君的歌曲风行一时,表姐新儿喜欢邓丽君的“梅花”,梅花是民国时代几同国歌的歌曲。母亲是民国人自是熟悉的,有一次母亲与表姐在厅里跳舞,母亲哼起这一首歌来:
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从此一听到这首歌,就想起母亲来。后来到台湾“观选”,在晚会上听到这首“梅花”,一下子泪水涌出来了。旁人不知我为何如此激动,不知我想到母亲。梅花象征着大中华,也象征着母亲这一代民国的女性。那一次,我带回一条织有梅花图案的围巾,放在了母亲遗像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