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号-民主墙 温启源简介 温启源文章检索

 

 

“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之谬误



温启源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抛出了“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论调,根据媒体的报道,我们不难看出“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理由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第一,文化传承;第二,上大学花费对于农村家庭负担太重;第三,大学毕业工作不好找。我愿意相信王平女士抛出该论调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该论调却是极其荒谬无知的。

  先说“文化传承”问题。王平认为农村孩子上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为什么是“悲剧”呢?王平认为农村文化要在农村广大老百姓身上体现,“他们可以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这样的观点一方面体现出王平想要保护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就“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但这两者之前的逻辑关系,恕我愚笨没能看懂。如果说保护农村传统文化,是要把农村人绑在农村地区才能达到目的,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儒学文化是“中华制造”,至今在日韩等国得到传承乃是公认,可是我们未曾闻说日韩的儒学文化传承者是必需呆在中国才使得文化得以传承,那么日韩的儒学文化当如何解释?其次,农村孩子上了大学往往“不愿回农村”,这本来就是符合“人往高处走”的人性,又有什么不对呢?设若一群哈佛高材生,毕业后统统跑到我国西北农村甚至山区“归园田居”,这样就正常吗、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吗?

  从另一个角度说,当前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尽管当前上大学对于农村孩子未必是好的出路,可是除此之外他们大多人还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吗?有人说,应当鼓励他们上技校。事实上,上技校对于农村孩子一样未必有好的出路,因为中国社会当前的“技校”普遍和很多大学一样,都是“唯利是图”,费用不菲,教育质量差,数年的学费和时间,就是给你一个毕业证。尽管不少技校声称“包就业”,但是据我所知,不少技校都是联系沿海的一些工厂,随便把你安顿进去,就算就业了,根本不管工厂本身好坏、以及是否“专业对口”,而实际上要去这些工厂,就算你没上过学,只要四肢健全,大都可以进去。甚至有的学校和一些工厂“合作”,毕业生进了“合作”的工厂,名义上安排学生就业,学校完成任务了,实际上“合作工厂”会以高强度的工作和微薄的薪水,让你感到生存为艰,其实就是变相逼你离开,从表面上看,却似乎是学生嫌待遇差离开,而不是工厂要开除学生。回到“文化传承”的问题上,农村孩子不上大学,上什么中专技校就能“传承文化”么。

  关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因而“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其实城市很多底层家庭和很多农村家庭一样经济条件差。这实际上是我们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教育制度的问题。按理税收具有“杠杆作用”,用税收建立、运作的公立大学应当使社会无论哪个阶层都不会因经济问题上不起学,或者说因上学给家庭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可是现实正如王平所言,会给农村家庭增加巨大的经济负担(城市底层家庭亦复如是),所以作为政协委员,我认为王委员不应当因为“上大学贵”,而鼓励穷人的孩子别上大学。相反,应呼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相关制度改革。

  我记得诸如西班牙、德国、法国的一些公立大学是免学费的,我们不妨借鉴,再或者根据学生家庭年收入的层次收取学费。比如家庭年收入5万以下免收学费,5-10万按某个学费标准收费,10-15万按某个标准收取,20万以上按某个标准收取。这样就保证了所有学生不会因为经济问题上不起学,或者因学费加重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对于制度不合理导致的问题,我们要从制度上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遇到这类问题,便鼓励弱势全体放弃自身的权利。看似“人道”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于所有弱势群体是不公平,对社会进步也没有任何好处。

  至于说“就业难”,所以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更是站不住脚。在我看来“就业难”的核心其实主要是当下中国大学教育与社会企业实际人才需求“脱轨”导致。由于我们大都是“官办教育”,各个大学只负责“蒸馒头”,而无需负责“卖馒头”,自然就没必要“劳神”进行社会调研、进行相关制度及学科、教学内容的改革。反正该拿的国家拨款一分也少不了。管你社会需求的人才和学校教授的学科能力是否一致。所以针对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应当“教育制度改革”,使得大学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这才是王道,而不是回避“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却“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综上所述,“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根据通通不成立,推动相关制度变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王平委员虽然出于“好心”,但这却不是一个好的“提案”。

  温启源2014年3月9日于中国大陆

 

 

相关文章
作 者 :温启源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4年3月11日19:2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