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号-民主墙 刘隐简介 刘隐文章检索

 

 

从东莞的“扫黄”说起



刘 隐

 


  今年的东莞扫黄,已经被媒体炒得轰轰烈烈沸沸扬扬,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气势之猛,震憾之强,前所未有。按说,这一顺应民心,净化社会风尚的举措,应该得到国人的普遍称赞和支持。然而,在网络上,在知识界却出现了不同声音。他们对这一行动并未给予正面肯定,而是进行了调侃揶揄,冷嘲热讽。

  为此,官方权威媒体立即作出激烈反响,批评这些所谓的网络大V“兜兜转转,颠三倒四”,“标新立异博取眼球”,“无视法治常识”,“罔顾社会良知”等等。一些网友也掺合进来,加入到这一批判行列之中。

  事情真是这样吗?对扫黄说三道四的人,难道真的不懂起码的“法治常识”,丧失应有的“社会良知”吗?

  一位资深学者对此给予了透辟阐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东莞出现的这一异常现象,深刻反映了当今“形成的社会中的对抗与分裂”。而这一对抗的缘由,正是知识界“对近来改革过程的失望甚至绝望”。于是他们便“在某种程度上采取一种不合作态度”。

  提起改革,这个炙手可热红得发紫的词语,已经喊了几十年,似乎谁不喊一下便不符合潮流,不顺应民心。因此,谁上了台便都拿它来作旗帜,至于改与不改,改了什么,那则是另一回事了。事实上,老百姓所需要的改革与权贵们所喊的改革从来就是两码事。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越走越远,所以,不仅知识界感到“失望甚至绝望”,即使庶民百姓也对改革没多大兴致了。似乎得了“改革疲劳症”,一提改革便有些恶心反胃。

  诚然,这些年也不是一点没改,高档宾馆不能去了改为私人会所;礼品不能明送了改为暗送;驻京办撤销了改为招待所;公车不能私用了改为现金补贴……如此等等。就说这喊得最多的关于权力的改革,譬如“一把手”的限权问题,刚一提出就遭到种种质疑:有人说“就算一把手不直接管(人、财、物),但提前给参与决策的人打招呼沟通,那样他想咋办还不是咋办了。”有人说“即使他不直接分管,他制定政策和分工时可以把得力的人圈进来,然后通过他们去实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想见,这个所谓“一把手不直接管人、财、物”的议题,压根就是一个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空头支票”,更不用说那些什么“欢迎监督”“公开透明”的种种承诺究竟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权力的合理配置,互相制约。权力必须监督,无监督的权力必致腐败,这已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了。然而,这种监督必须用权力进行监督,无权力的监督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不敢或不愿触动个人或集团对权力的垄断,不打破老子与儿子、主子与奴才的从属关系,那么,监督又从何谈起呢?这样的监督只能是自说自话,自花授粉,近亲繁殖,其结果必将逐渐退化,直至灭亡。

  坚决反腐,打几个老虎当然不错,但若不彻底改变滋生和保护贪官的制度,仍然会出现前“腐”后继,边反边腐,越反越腐的难堪局面,弄不好反被老虎吃掉也未可料。

  中国多年的改革总是在兜圈子,尽抓些鸡毛蒜皮芝麻介蒂的事情,做一些毫无实意的表面文章。一会限制这个,一会限制那个,治理官员的文件连篇累牍足可汗牛充栋,而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什么是“深水区”?什么是“硬骨头”?恐怕至今还摸不着北。犹如一个人得了病,分明病在膏肓,却硬是在脚上瞎折腾,折腾来折腾去,不仅耽误了治病良机,还误了卿卿性命。

  看到这些,你就不难理解目前东莞扫黄中所出现的异常现象了。

  究竟是谁在“兜兜转转,颠三倒四”?正是那些手握大权顶层设计的所谓改革者。时间实在耽误不起了,几十年就这样在“兜兜转转,颠三倒四”中白白过去了。中国人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难道还要他们再等待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吗?

  仍如那位学者所言,知识界的这种不合作态度,“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回应。实际上所开启的是另外一个过程,即基于社会力量的转型过程。或者说,是在放弃对改革的积极介入的同时,以社会的力量,推动社会的改革。”

  “不止不行,不塞不流”。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大更好的作为。但愿这一“转型过程”能进行得更快更短一些,以更大的“社会力量”来推动中国的改革。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以积极的姿态、大无畏的精神,参与到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改革中来。

 

 

相关文章
作 者 :刘隐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4年3月6日20:2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