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沉默,而是转身去点一盏更远的灯
曹梅梅
最近有人问我:“你怎么不再出现在大使馆抗议了?”
他们的语气中,有些疑惑,也有些怀疑。仿佛不再站在镜头下高举标语,就意味着退却、冷漠、甚至妥协。但他们不明白,我的沉默,不是离开,而是转身——去点一盏更远的灯。
我记得那些风里举牌的日子。每周末,我都会出现在自由雕塑公园、大使馆前,举着“释放黄之锋”“悼念罗帅宇”的牌子。我丈夫有时陪同,但他始终更谨慎。他支持我,却不热衷出现在人群中央。对我来说,这从来不是“夫妻搭档”的表演,而是我自己的决定。不是谁带动了我,而是我主动走上街头,为了自己内心的信仰,也为了那些不曾发声的人。
我不是异议人士出身,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女性。但正是因为“普通”,我经历了中国最深的制度性暴力——被强制引产,被装上节育环,被告知何时该生、何时该停。这些痛苦从未在媒体上留下痕迹,但却永远地刻在了我的身体和记忆里。那是我觉醒的起点,也是我离开的理由。
抗争的方式不止一种。不是所有的反对都必须喧哗,也不是每一个觉醒都需要站在广场中央才能成立。离开广场后,我把声音转向纸笔。我开始写作,记录我经历过的制度性伤害,也写下我在海外看到的、听到的、不能忘记的故事。我写黄之锋,写罗帅宇,也写一位母亲如何亲手缝制黑色五星旗,只为抗议那些伤害过她家庭的政策。
我是一个母亲,一个被中共制度伤害过的女人。我写,不是为了争夺谁的目光,而是为了给自己留一个尊严的出口。这些文字是我给这个世界的回应,也是给我自己的一份交代。
在海外的抗争圈子里,也并不总是理想化。有人以出镜次数衡量忠诚,有人用“纯粹”排斥不同方式的表达。但我从不认为反抗需要统一的面孔。我敬佩那些一直站在广场中央的人,但我也相信,沉默之中也可以有信念,退后一步也可以点亮一条通道。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和谁比较谁更勇敢,而是想告诉那些在远处关注我的人:我还在。我只是从喧哗处退开一点,把自己的光放在一个更需要照亮的地方。我没有熄灭,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燃烧。
我相信,在这个漫长的黑夜中,总有一些火种不是靠聚光灯,而是靠坚定和沉静存活下来的。那些火,也许不会瞬间照亮整片天空,但它们能给走在夜路上的人一点方向,一点温度。
我们不是不再举牌了,我们只是换了地方,继续点燃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