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头上
我听到了关于部长助理左叶同志呵叱记者事件的议论,有一个朋友这么说:
「这位左叶同志,现在弄得焦头烂额。这件事刚好碰在这个风头上,而且又是得罪了记者们,成了新闻界的大事,几乎尽人皆知了。」
关于部长助理左叶的出言不逊,报上的批评已经不少了,我不想多说。但是对这位朋友的议论,我倒颇有感触。
所谓「碰在风头上」,在这五个字里面包含着一种不祥之兆。近一个月来,各处在传达毛主席关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上海市连日来开了许多次座谈会,与会人士发表的意见相当尖锐,民主的空气大为昂扬。我想:这大概就是「风头上」这个字的含义。说这话的人,他在不留神中用了这个词汇,却表达出另外一个隐藏得很深的思想:百家争鸣也像其它的政治运动一样,总会有收敛的一天,所谓有高潮,退潮和总结等阶段。聪敏的领导者应该在「风头上」收敛一些,「碰在风头上」实在是自讨没趣罢了,且等有朝一日这阵风刮过,像左叶只不过说错两句话,也就不致于掀起轩然大波了。
许多党外人士现在还有顾虑,不敢畅所欲言,其中最普遍的忧虑就是怕这阵风刮过以后,又有人会祭起狼牙棒,口念紧箍咒。过去已经有过多次经验,吃一次亏,学一次乖,可别再上当了;而在党内一部分同志中,他们也有同样的想法,等这一阵风刮过以后,且看我的厉害。傅雷同志曾经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听说有个大学开座谈会,有个教授说;【为什么不敢鸣呢?怕谈出的话被记录下来,将来挨整】。一位党员负责干部就说:「这也难担保你的话记录下来两三年内不挨整」。从这话里也透露出这样的消息。
这两部分人虽然存在着矛盾,但他们在认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一时之运动上却是一致的。他们的这种一致其实是建立在狭隘经验论的基础上的。要知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策一样,是长期的,恐怕一直会延续到共产主义的时代。因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一家鸣一花放一定是行不通,而是放得更盛,鸣得更热烈。回顾三反,五反,或肃反运动;由于它本身的任务带着特殊的性质,它却不能长年累月的干下去,任务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自然有收缩,有退潮,有总结。但批评我们人民内部的缺点以及学术思想的探讨,却不能说今年举行过,明年就可以收起;夏季我们需要它,到了秋季就像扇子一样可以藏起来。把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看做是一阵风的运动,一部分党内同志还有这种看法,只能叫做看错了皇历:而党外人士也有同样的看法,只能叫做三年前看到一条蛇,今年碰到一条草蝇还害怕。在思想方法上都属于狭隘的经验论。应该肯定地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永远不会收的。除非能够阻塞住社会的前进道路,除非我们不要进步。但也须指出:此起彼落的情形是会有的:当某些缺点和错误已经得到改正,某些地方内部矛盾趋向缓和,在这个地方,在某些问题上,就告一段落,但不能由此就说「百家争鸣」和发扬民主要「收」了。这不是领导上蓄意要收,而是矛盾得到解决后的必然的现象,所以说:党内一部份人等待这阵风过去,这种愿望只是反映了他对自己的旧的一套非常留恋,对撑起来的「架子」非常爱惜,要他拆掉这个架子难免切肤之痛。但是我们必须向他大喝一声:这种愿望肯定是落空的。即使暂时收敛一下也不能算是聪敏办法,最好还是趁早洗洗澡,去掉那些「我重要还是你重要?」之类的威风和骄气。不过我的这位朋友所说的:「左叶同志只不过说错两句话,刚好碰在这个风头上……」多少也有点道理。如果这件事在去年或前年发生,我看报社记者也只能忍气吞声,更不会交出记者证表示抗议。记者即使有胆量写文章批评这件事,报纸主编也未必有此瞻量刊登出来。现在记者们敢大声疾呼,揭露左叶同志的粗暴行为,而报社主编竟敢把它登出来,还加了评论。应该看做是最近一两月来所刮的争鸣之风给予的影响和启发。这件事更加证明了:民主空气的昂扬,争鸣之热烈,对于抵制某些政府工作人员的粗暴行为,支持人们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记者们看到某些党政工作人员作威作福而忍气吞声,应该说是阶级觉悟不高,斗争性不强的表现,现在记者们竟敢于批判部长助理的错误,应该说是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斗争性提高了,这种阶级觉悟的提高无疑是在学习了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和大放,大鸣的空气中培植出来的。这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决不能收起,因为它有消毒防腐和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这一种民主的风气决不能收起,因为我们不愿意再看到类似左叶同志的那种吓人面孔。这一种风气还需继续发展和巩固,因为染上官僚主义习气的人怕它,患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等毛病的人怕它,证明了这种风气的存在可以促进他们的自觉,帮助他们的思想改造。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四日《解放日报》
补注:这篇杂文的饶有趣味之处,恰好反映了那个荒唐的岁月里,毛是假戏真做,而台下的观众则将假戏当真,王若望就是其中之一,且看他在此文中对双百方针的言论开放,新闻自由表达了狂喜和热烈欢呼的心情,他全然不知这是欲擒故纵,引蛇出洞的策略。文章一开头所说的「左叶事件」
,原是国务院一位农业部长助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了傲慢无礼,申叱记者,此事见报,马上引起许多报刊的反响,纷纷批评这位部长助理,当双百方针的「风头」刚刚过去,所有表态批评了左叶的记者和报刊总编,一律划到敌人(右派分子)那边去,打入黑籍。这个故事告诫全国主人公,作为公仆的官员千万不可批评他。今天你冲撞了他,第二天就会大祸临头。这个历史事件的严重后果,就是给干部和官员赐予一把尚方宝剑,给敢于说真话批评上司的人可以放手打击报复。
本文引用傅雷在座谈会上的一席话,王若望还批评他不该心存疑惧,而傅在发言中已嗅出了假戏后面的不祥之兆,他的政治经验远比天真烂漫的王若望灵敏,老练,可怜他没能做到守口如瓶,由于他对毛的笃信,由于做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他还是藉听得来的「舆论」曲折地吐露了内心的真言,结果,一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终身判决还是没能逃脱,直至在下一轮的政治运动中,他愤而与爱妻一同舍身取义了。
历史的沉淀并没有「浪淘尽」,在右派问题改正后若干年,中国知识界人士的脑神经仍然要把「善观风向」作为第一项必修课,连个体户和企业家也是如此。祝愿「在风头上」这一类文章速朽,中国才有政治清明,成为名符其实的现代化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