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解的死结——
“一国两制”评述
我每日阅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侨报》,触目最多的即“一国两制”也,仅选出今年五月九日、十日两天的报纸,范希周(厦大台湾研究所所长)在厦门大学举行的研讨会上,和唐树备(中共海协会常务副会长)二人共同重复使用“一国两制”三十一次,第二天唐会长又讲了二十五次。
查首创对台政策的四字句,时在七九年九月二十四日,邓小平,乔石,李鹏,杨尚昆,万里等接见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代表团(其中有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时,邓小平说:“我们主张两岸尽快统一,可试行‘一国两制’,即台湾不同于大陆的社会制度,你实行你的三民主义‘我实行我的社会主义,互不干扰,至于何时实行’一国两制‘,应由国、共两党平等地坐下来,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能代表双方谈判的渠道。”
允诺一国两制至今已有二十年了,为何每天听到楼梯响,却不见人下楼呢?原来有一位继承人,也发明了四字句,把邓小平的诺言一笔勾销。1 9 9 5年1月2
8日的江八点中也喊出了:“……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可见,江八点背离了邓小平的原意,暴露了江泽民的霸权嘴脸。
唐、范二人同时给新当选的陈水扁总统提出“改善两岸关系”的建议,令人困惑的是:自己首先划出一条警戒线,即对方必须承认台湾是中共治下的一个省,岂不是仗势压人吗?
台湾立法委员会秦慧珠发言:“不管当年有无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存在是事实,但中华民国存在也是事实,大陆如果不承认,两岸交流大门无法打开”,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政务委员的丘宏达先生指出:“不管想要把两岸表达成甚么,国统会的相关解释文中很重要,也很清楚的一点是,‘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也为中国之一部分’。这样定义的一个中国,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表述成为两个中国的”。
中共上下官员对台的霸道心理,逼新当选陈水扁总统就范,明明是要新总统向毫无信用的独裁暴君投降嘛!在此,笔者忽然想请教江泽民先生:“1947年10月26《新华日报》的社论,其中有段话:”现在的国民政府是国民党的一党政府,它所实行的是党治,而不是民治,是训政,而不是宪政,是专制,而不是共和。虽然是中外所承认的唯一的中国政府,然而却不是经过民选所产生,事后也没有征求人民同意,所以只是临时政府的性质‘因为你太年轻,因念你不知情。但是,五十多年过去了,对照上述社论,现在的国民政府,与中共政府相比,不知好多少倍,中共政府可以用坦克开进天安门碾压手无寸铁的人民,而即将失去执政地位的国民党就表现了输得起,绝不将坦克开进台北市中心镇压民主选举,你总读得到社论这段话,是中共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吧?江主席呀,可明白,中共政府才是临时政府!你才是一党独裁、一人钦定的儿主席呀!如今,面对民选(的的确确由人民同意的)总统陈水扁,是你该脸红、你该羞愧呀,何以蛮横得起来,你们如果再倒行逆施,横行霸道,如此下去,在历史上除了留下骂名,你还能指望甚么?“
言归正传, “一国两制”最后必然变成“一制”。
“六王毕,四海一”这是战国时代终于达致大一统的秦;祇是在走向统一的方式有通过协商的,有的则动武。
例如东、西德的统一,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由两地的移民协力拆掉“柏林墙”而合二而一,再如加拿大有魁北克省,由于大多数居民使用法语,通过选举实行行政方面的自治,今年五月初,南、北韩将举行和平谈判达致统一。
只要中共放弃“大陆版”的“一国两制”,双方即可举行谈判,只因有两个很难处理的纽结,目前还看不到解决的曙光。
(一)在大陆实行着专制独裁的政权结构,一旦成为“一制”,两地同胞汇成一体,十二亿人民称对方来客是自由民主老大哥,由羡慕转化为强烈要求结束独裁统治,台湾同胞能够实行的,为甚么大陆同胞不能实行?也就是,要中共政府开放党禁、报禁,实行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于要刨中共的祖坟,此其一难。
(二)中共要放弃“大陆版”的“一个中国”老调,中共必须立即政治改革,然中共的统治机构中,上、下层的党干部不愿出让权力,由于其中很多人是贪官污吏,一来不愿利益分享;二来害怕家丑外扬,更怕揭发罪行而坐牢,如此沆瀣一气的大小干部,他们联合起来,是抵制政治改革的顽固阻力。此其二难。
最后说明,本文题:“难解的死结”,按大陆目前的状况而言,确实有许多解不开的老、大、难问题,从此也可看出,普遍存在的贪官污吏,如不惩处,迟早会激起民变,还有几千万的失业工人,知识分子,企业家,对江泽民的领导体制很反感或抵制,中共党内的反对派在日益增长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存在,加速政治机构的腐烂、脆弱。新的“一制”,终将会代替个人独裁制。如果中共当局在舆论压力下面幡然悔悟,敢于面对现实,有勇气实行政治改革,那么这一天会提前来到,只是,对中共,我们“听其言,观其行”五十多年下来,我们所得到的印象是:中共向来言而无信,无道德底线,有的是凶相毕露的屠刀,祇知磨刀霍霍残害忠良,所以,我怎能支持台湾同胞无条件统一到中共的火坑中去!
《中国之春》2000年6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