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的三性——东海客厅论礼制/余东海

 

 

礼制的三性----东海客厅论礼制
 
 
余东海
 
 
制度有强烈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制度要求,最好的制度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制度上,儒家强调三性,即保守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礼运》说礼本于义,礼本于仁,礼本于太一,仁与太一,即性与天道,这是礼制的形上依据和基本精神。礼制的精神万古不易,这是精神的保守性。
 
礼制的形式架构则与时偕宜,因时损益。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因是继承,商礼继承了夏礼,周礼继承了商礼,这是对于传统礼制的继承性。损益是减少和增加,这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正因为礼制具有三性,儒家作为意识形态,所开出或适应的制度形态具有多样性:既有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又有天下为家的君主制。家天下中,既有夏商的古典邦联制,又有西周的古典联邦制;既有三代的封建制,又有汉唐宋的郡县制。
 
好制度必有时代性,既非越传统越好,也非越先进越好,最重要的是合乎时代要求的适宜性。在汉朝推行周礼,在汉唐推崇禅让,在现代恢复家天下,是复古主义;在古代推行君主民选,则是理想主义,都是不合时宜的。
 
礼制又具有另外三性:一是文明性,充满文化道德精神,合乎人性人道之常;二是人民性,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良好意愿;三是时代性,与时偕宜。不过,这是所有良制良法的共性,民主制也有,并非礼制的特性。因为缺此三性,神本位、君本位、党本位等极权制度不适合任何时代和社会。 
 
民主制是法治,礼制是德治。很多人误以为德治是人治,与法治对立。殊不知,德治涵盖法治。德治是德主刑辅,法律属于辅助性,通过维护和辅助道德主体而体现其价值。礼制礼乐刑政具备,刑即刑法,政是政令。分而言之,礼侧重于精英,法侧重于民众;统而言之,礼包括法。齐之以礼包括制之以法。
 
礼制还包括教育制度、经济制度等等所有制度架构。经济上实行民有制(近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这一点与西方民主制非常接近;教育以儒学为第一学科,隋朝之后实行科举制,这一点与西方大不同。
 
礼制是王道政治特征之一。王道另一个重大特征是,以中道文化为主体文化、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即道统,道统高于政统。
 
当然,传统王道的局限性、包括人性和制度的局限性都很大。家天下君主制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君王不良和礼崩乐坏的时候,政治品质更会迅速恶化。未来王道礼制的品质应该超越传统王道。
 
顺附关乎制度问题的两个答客难于左。
 
或问:“光武帝心通大道,胸怀天下,心智高度成熟,人格非常健美,又据帝王之尊,为什么没在顶层设计上再进一层?”
 
答:历史有其局限性,制度有其历史性。在汉朝,恢复周礼固然迂腐反动,建设公天下也过于超前,不合时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段内,儒式家天下君主制,自有其道统、传统和民意的合法性。兼融上古禅让制、历代君主制、西方民主制之精华的儒家宪政和新礼制,只能期之于现代。除非东海穿越到古代去做古人,否则古人不可能超前设计出来。同时有必要说明,光武帝固然优秀,距离圣王尚远。我有旧作《刘秀:为帝称翘楚,为儒尚欠高》,可供参考。
 
或说:“牟先生说中国古代只有治道而无政道,乃不刊之论。中国古代不乏如何把国家治理好的讨论,但对于政体,对于政权来源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不容讨论的。说是受命于天,实际上是谁把江山打下来,谁就代表天命,政权是一座秘窟,是一座克里姆林宫,别人碰不得,把此说的比民主政治还高明,这不是睁眼瞎,还能是什么?”
 
东海曰:此言不无道理,然非中正之论,主要问题有四。
 
其一、说“中国古代只有治道而无政道”,这个古代不包括尧舜禹时代;其二、儒家王道思想,治道政道兼备,只要条件成熟,可以重新开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现代王道政治和礼乐制度。
 
其三、在主权问题上,儒家既说受命于天,又强调天意等同于民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家天下时代固然将“人民主权”进行了虚化处理,但理论上并不否认“天下之天下人之天下”的主权论。
 
其四、“王道政治高于自由政治,新礼制高于民主制”之论,不能歪曲为“君主制高于民主制”。家天下君主制的历史局限性很大,对此我有多文阐说。未来新礼制吸收民主精华并明确规定主权在民,与家天下君主制性质大不同矣。2021-5-18余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