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取代商朝是历史的退步/张炣

 

 

西周取代商朝是历史的退步

 

张炣

 

   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讨伐商纣王,商人仓促间被迫以奴隶为军,随着周军猛烈进攻,商军在后期纷纷倒戈,最终周军大败商军于牧野,纣王闻得此事后逃离至鹿台自焚,商朝从此灭亡。此后,西周取代商朝开始对中原地区进行管控,中国进入周人统治时代。周人统治中国不能说是历史的进步,为何这么说,理由如下。

   首先“商”这个朝代确切来说应该称其为商朝,而非殷商,因为殷商是“盘庚迁都”后的称法,“商朝”的时间范围比“殷商”更长,“殷商”只是商朝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周朝取代商朝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受中国主流“道德”思想影响,再加之譬如中国正统官史《史记》和古典名著《封神演义》等主流书刊里,对武王伐纣具有合理性的证明和解释,于是对这个命题表持信服。但是,从哲学上说,主流思想仅仅是大多数人思想主张,其缺少逻辑(Logic)上理性的自下而上依次溯源的推理和依据,因此主流思想只能作为大多数人,确切来说是一个群体中占据多数的人的思想臆断,并不能代表唯一正确的对于那件事的解答,简而言之,并不能作为“真正——正确”的命题。

   我们对周商牧野之战的认识,多是从《史记》之类的正统官史中获取,然而《史记》一类的正统官史大多著于东周或汉代,成书时间较晚,不是对客观历史事件的“新鲜”反映。而且就其作者个人而言,其生活年代与那个年代太遥远,更何况其作者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与那个年代的大为不同,其作者在撰写文案时不免会添上些主观性语段。因此正确的方法论是,结合那个年代及那个年代的意识形态,进行形而上地求根溯源。

纣王非纣,商王不荒

   商纣王实际上本名不为纣,其本名为帝辛,纣王为周人对其称呼。周人为何对帝辛称呼为纣,是因为周在意识形态上对商持有反对和偏见,那么帝辛在政治上的表现真是一个残暴的昏君吗?据已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帝辛在继位后在大方面改革,更换官员、恪守商祀、完善奴隶法规,使商的社会面貌更为保守。有学者指出,帝辛的改革是激进的。帝辛执政期间,以缩小贵族(第二等级)利益为代价,大幅度扩大神职人员(第一等级)的权利。帝辛将敬神解读为尊敬掌握自然规律的男性之神,远离那些掌管婚房生育的女性之神,并向其人民宣称,不敬神即渎神,莫为最大之不敬,是第一大罪。

   帝辛在军事方面积极主动。帝辛多次派兵出征夷族。据甲骨文记载,帝辛曾在渭水一带举行过大型军事演习,以此威慑四方夷族。帝辛此举既壮大了士气,又对外显示出商朝的强大。在帝辛的数次征战中,“十祀征夷方”最为盛大,对后世影响最为甚远。学者郭沫若评价道,帝辛此征终于征服了东夷(即今山东地区),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向东面,也确保了商军南下征服南蛮的可能。帝辛在征服东夷后,讲究“商人优先”,商人在征服地拥有很多特权,帝辛这一讲究确保了商人的优先地位,使商人在与异族竞争中具有极大优势。

   帝辛在其军事方面南征北战,将很多夷族并入商人的土地,扩大了商的疆域,甚至将疆域延伸至南方一带,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奠定了基调。但是,帝辛的改革触犯了贵族(第二等级)的利益,其“商人优先”的军事行动又引起被征服地人的不满,在这内外矛盾日益激化的环境下,西部蕞尔小国周迅速崛起叛乱,最终颠覆了商朝政权。然而,周这个新兴政权必然要为其自身谋求逻辑上的合法性,于是周开始修正事实,并以“道德”及“存百姓”思想加之粉饰。但周夺取政权的方式不是通过军事政变,而是通过战争(语出《竹书纪年》,虽然政变和战争两者在行为上均属“斗争”)。

“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都知道,商朝是个非常敬重鬼神的朝代,但与其说商人敬鬼,不如说商人崇尚自然。道家一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商人之道,亦是“非常之道”。有人说是科技条件阻碍了商朝发展,但其实商人自身本来对科学不感兴趣,因为商人认为玄学比科学更加科学。玄学是在自身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内,暂时对超出自身认知的事件的非常时期的非常解释,其方法论是朴素自然的,换言之是通俗易懂的。如果说科学和哲学是将不可知论转化为可知论,那么玄学则是利用不可知论来解决生活现象。

   商人以祭祀出名,商人祭祀的过程是相当严谨的,可以从甲骨文字中看出。在甲骨文中,每一个文字代表每一件事物,举器皿来说,每一件器皿都有属于它的单个文字。商人祭祀需由懂得祭祀的占卜师来主持。占卜师是神职人员,属于第一等级,这与印度的婆罗门相似。占卜师一生需阅读各方各面的书籍,占卜师是当时“百科全书式”学者,他们之所以占卜,是因为有限的知识已经不能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占卜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西方的牛顿在晚年时面对未知,同样从心学习神学研究上帝。《庄子》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时的学术发现要数他们贡献最大,连商王都要敬畏他们三分。占卜师用西方的话来说,就是人世间的先知。

   商人的日常生活是朴素自然的。看似整日打猎的安乐生活,为贵族提供了一个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使贵族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懂得了关于自然学、地理学、气象学和医学的一些知识,也有了后来的甲骨叙事散文和甲骨篆刻书法。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商人的生活,还未脱离种“不成熟状态”,是单纯的(这里是简单纯洁的意思),好比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

   但到了周朝之后,人们生活再也难以重返商朝的那种乐观局面,社会等级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周朝当局宣称,商式占卜祭祀是迷信,是错误的,应当废止。周朝当局以礼乐制度取代商式祭祀,在第一等级中占多数的占卜师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世间“百科全书式”学者人数急剧下降。而礼乐制度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疲惫,“丝竹之乱耳”分散了人们探索自然的精力,使人们整日沉迷于金迷纸醉当中。周朝人们忙忙碌碌于繁琐的周礼,缺少了商人顺其自然的安然自得和开疆拓土的勇气。

奴隶其实大都是坏人

   我们认为奴隶受到奴隶主的支配是社会的局限性,其实不然。据商朝甲骨文记载,沦为奴隶的,大多是杀人犯、高债务者,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流氓、坏分子。奴隶受到奴隶主的管制,有利于社会治安稳定。有一点十分需要注意的是,奴隶不等于自由民。在商朝等级划分上,奴隶属于第四等级,而自由民属于第三等级,商朝的祭祀,采用的不是自由民,而是奴隶(用今天的道德来说将杀人犯祭祀给上天,其确实罪有应得)。奴隶还包括商朝对外作战擒拿而来的战俘,比如妲己就是其中之一。

   在颠覆商朝政权中,奴隶是起了很大作用,在商周牧野之战中,商人军队就由奴隶组成。奴隶的组成本身就是混杂的,奴隶中多数人没有受过教育,有的则是别国战俘,再加上帝辛常年累战,所以一场牧野之战打下来,商军内部厌战思想普遍存在,最后以至于大量士兵纷纷倒向周军。但妲己不可能是商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夏商周是奴隶制社会,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很低(妇好是个特例,她是商王之后),更何况妲己只是个奴隶,只能勉强算作是帝辛妃子,帝辛对待奴隶的做法想必他心中有数,而且即使妲己长相美貌也不可能极大吸引帝辛注意。因为第一在那时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还未出现,第二妲己属于外邦人,商朝讲究有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所以即使有人诱惑帝辛,那个人必定来自商朝王族内部。妲己为红颜祸水一说应该是周人有意而攻讦之的谣言,我们甚至可以更大胆地假设,外邦女子红颜祸水是周地曾经发生过的事件。

   周人在夺取政权后,赦免并释放了商朝的一些奴隶,使之大部分转变为自耕农。周人尽量减少第四等级的人口比重,来换取人民对其统治的信任的同时,交出了社会的罪恶败类。

为天下之大害者,“分封”已矣

   西周的分封制度,在最大程度上肢解重组了商朝的社会面貌。西周将疆域重新划分为72个封国,而西周自己人在封国内占据了大多数。这种重新划分区域,使其自身占据极大优势的方式,使商朝后人的权力大大削弱,几乎根本难以复辟。西周将商朝后人分封于宋,表面上看上去商朝后人分到了先祖的土地,但实际上这已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封地,商朝后人相当于是被囚禁了起来。而西周当局的改革与此同时仍在继续。

    西周当局建立起一套“天子制度”,称周王是天子,各分封国必须按照规定觐见周王。西周采取的做法有点类似于现代政治里的联邦制度,西周好比是联邦政府,各分封国好比是各个州,西周当局此举强化了周王室的权力,使“国统意识”深入人心。但相比于商朝松散的国家管理结构,西周当局相对多了些干预,少了些自由和自然,有了股利用理念控制人民进行“独裁”的味道。

    但是西周的分封政策并没有形成有力的控制体系,而是赋予了封国国君在地方很大权力。随着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新理念的提出,西周存在时间越长,诸侯越有可能换置理念,起兵造反。假如有一个封国率先起兵造反,而周王室在那时力量薄弱,容易发生连锁反应,其余大大小小的封国会相继仿照之,最终导致整个西周分崩离析。

    最后我们来个总结。西周取代商朝是历史的倒退,西周使商朝崇敬神明、自然朴素的生活走向丝竹嘈杂礼乐社会。西周强化行政管理,造成国家意识对峙问题加强。西周200年左右的统治时间,是其历史倒退的最好见证,此后的大约800年时间,是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时代,诸侯割据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名存实亡。因此,或许我们真的看错了帝辛,看错了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