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加集中營—評毛《五七指示》/张成觉

 

 

烏托邦加集中營—評毛《五七指示》
 
 
张成觉
 
 
林彪同志:
 
你在五月六日寄來總後勤部的報告,收到了,我看這個計劃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將這個報告發到各軍區,請他們召集軍、師兩級干部在一起討論一下,以其意見上告軍委,然後報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軍做出適當的指示。請你酌定。只要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條件下,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條件下,很可能也成為一個這樣的大學校,除打仗以外,還可做各種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八年中,各個抗日根據地,我們不是這樣做了嗎?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創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教四清運動,四清完了,隨時都有群眾工作可以做,使軍民永遠打成一片。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這樣,軍學、軍農、軍工、軍民這幾項都可以兼起來。但要調配適當,要有主有從,農、工、民三項,一個部隊只能兼一項或兩項,不能同時都兼起來。這樣,幾百萬軍隊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樣,工人也是這樣,以工為主,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參加批判資產階級。在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從事農副業生產,例如大慶油田那樣。
 
農民以農為主(包括林、牧、副、漁),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在有條件的時候也要由集體辦些小工廠,也要批判資產階級。
 
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商業、服務行業、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凡有條件的,也要這樣做。
 
以上所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意見、創造發明、多年以來,很多人已經是這樣做了,不過還沒有普及。至於軍隊,已經這樣做了幾十年,不過現在更要有所發展罷了。
 
毛澤東
 
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
 
以上是毛獨夫的《五七指示》,曾被大陸官方吹捧備至,且在文革中興辦“五七幹校”,使之作為變相迫害廣大幹部尤其是文化人的集中營。有鑑於此,必須狠揭猛批,以便徹底肅清毛之流毒,從而促進神州大地憲政民主的建設,復興華夏文明,造福海內外的炎黃子孫。
 
據毛共的吹鼓手宣稱,該《指示》之偉大意義有五個方面,即:利於消滅三大差別;建立平等社會;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聯合勞動和進行繼續革命。真是這樣嗎?且讓我們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所謂“三大差別”指的是城鄉差別,工農差別以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但工農差別源自勞動者的分工,這種分工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實際上反映出社會的進步。城鄉差別與此相聯繫,工人聚居於城,農民聚居於鄉,也可以說事出必然。至於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也是自然而然的。古代中國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說法。固然有人指之為替統治者立論,但不可否認同樣是事實。這並不是黑格爾所說“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只是就事論事而已。“五七指示”根本否定社會分工,那是一廂情願,不可能辦到的。
 
第二,建立平等社會的想法,所從來久遠矣。但其中有個弔詭之處,那就是何為“平等”。世人往往期望人與人之間無分高低,一律平等,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人的智力體力生來就有差異,於是在社會上處於不同的地位。古人“上智下愚”的說法自然不能成立,《曹劌論戰》裏便稱“肉食者鄙,不能遠謀”。可是無區別地鄙視居上位者也沒有道理。現代人視“平等”為不同人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那無疑較為公允。“五七指示”則無法保證士農工商兵一定在同一起跑線上,那又如何建立平等社會呢?
 
第三,《共產黨宣言》聲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將此作為對共產主義的總體描述,指出共產主義就是自由人聯合體。1966年5月的大陸中國,連社會主義都沒有建成,毛綱領式的“指示”又怎樣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呢?那不是因果倒置了嗎?
 
第四,實行聯合勞動也是《共產黨宣言》的一項遠景式憧憬,它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階级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个聯合體”,重申“共產主義就是自由人聯合體”。顯然,這幅美麗的畫圖無非海市蜃樓,“五七指示”也就是類似的囈語罷了,豈有他哉?
 
第五,談到進行繼續革命,那就更不搭界了。因為毛說了這麼多,都沒有明確勾勒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何模樣。具體目標既然欠奉,那又從何激勵大眾奮力爭取呢?大概毛共的智囊團也察覺到此,於是急忙實行補救。他們翻出老祖宗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的一大段論述:
 
“在共产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着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来,而集體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後,——只有在那个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這段語錄滔滔雄辯,可分為四個層次。毛共理論班子加以整理,變成五個條件,簡略言之是:社會產品極大豐富;全體人民的共產主義覺悟空前提高;全民教育普及並提高;城鄉差別工農差別以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極大縮小;反映這些差別的資產階級法權已經消失。這時便是毛所謂的“最完全最進步最革命最合理的社會”—共產主義實現了!
 
上述條件中,最後面所提到的“資產階級法權”煞是費解。於是毛共的秀才們又連篇累牘地加以詮釋:等價交換是也。為什麼呢?據說是因為等價交換屬於“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事實上的不平等”。或曰:既然稱作“等價”,那不就是意味著平等嗎?答曰:非也。原因在於人生來智力體力有別,要求在交換時“等價”便忽略了他們之間天生的不平等了!
 
秀才們悲天憫人,真是菩薩心腸,令人不得不由衷佩服。
 
但這樣一來,智商再低者也會明白:如此美妙的社會自己是無福消受了!《五七指示》之實質為烏托邦,也就大白於天下!
 
那時的大陸中國,尚無“問責”一詞,也無人膽敢向偉大領袖問責。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文革時期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笋,層出不窮。。到1968年5月間,黑龍江省柳河五七幹校脫穎而出。本來這樣的幹校跟“五七指示”沒什麼因果關係,但由於毛高瞻遠矚,洞察其特有的功能,立刻下令推而廣之,千千萬萬機關幹部尤其文化人在劫難逃,連同他們的家屬子女,老弱婦孺一鍋端!
 
古人云:安居樂業,首先要住得安全,風雨不動為先。但五七幹校則按毛的最高指示“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一律自行修繕或修建住處。儘管北方天寒地凍,卻罕見“有瓦遮頭”;南方雨水頻仍,夏季酷熱,也只是茅草鋪頂聊做遮擋而已。更有的五七幹校位於血吸收蟲病流行區,那就要求神拜佛別感染惡疾了!
 
幹校學員從事的是種地,一向拿筆桿子的都要改持鋤頭或鐵鍬。實在體弱或年過半百之老邁者,可擔任夜班看更。腿腳無力者上下班在泥水中滑倒屢見不鮮。著名文藝評論家侯金鏡即死於摔倒後心臟病猝發。錢鐘書楊絳伉儷僥倖得以倖存。
 
不過,也有名詩人臧克家(1905-10-8—2004-2-5)於文革後作詩謳歌湖北咸寧“向洋湖幹校”,該員五七年出任《詩刊》主編,獲毛賞識,故對“今上”一直感恩戴德,乃文化人中的另類也!
 
毛說過,槍桿子可以殺人,筆桿子也可以殺人。毛的《五七指示》就起著這樣的作用。忘記了過去就等於背叛,我們不能輕易放過毛“灑向人間都是怨”的種種罪惡,必須窮追猛打,肅清其流毒,力爭讓民主憲政早日在神州大地完全實現!
 
2024-5-7晚上10:50初稿,2025年4月22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