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6年过去了,我们该怎样做?
刘玒燕
1989年6月4日,北京,一场原本和平的学生运动以血与火的方式画上了句号。那一夜,枪声震撼了世界,也划破了一代中国人对改革和自由的梦想。36年过去了,这段历史依旧被某些人刻意遗忘,却在另一些人心中愈发清晰。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一年,我们并不是为了仇恨,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不让历史沉没,为了理解我们的过去,从而更清醒地面对现在与未来。
2025年是“六四事件”36周年。这个纪念日不仅关乎中国的历史,也关乎普世的价值,比如言论自由、人权、民主与社会公正。那么,36年过去了,我们该怎样做?
一、记忆不是包袱,而是责任
在一个集体失忆的社会中,个体的记忆变得尤其珍贵。我们无法指望制度主动去修正错误,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不遗忘。36年过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六四”发生了什么,但互联网的存在、海外文献的保存、幸存者的讲述,依然在为历史留下证据。
记住那些倒下的生命,不是为了揭伤口,而是为了让这种悲剧不再重演。一个民族如果无法面对自己的历史,就永远无法真正走向成熟。
二、行动不一定宏大,但必须真实
我们需要行动,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建设。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勇士。但我们可以在日常中守住良知:讲述真相、传承记忆、拒绝冷漠、关注公义。当我们在朋友圈分享一张烛光图,或是在网络上搜索“六四”,都是对健忘的一种抗争。
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再站在广场上呐喊,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守住良知。尊重不同的声音、倡导理性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下一代,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六四不仅是政治事件,它也是一次关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社会集体经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透明、有责任感的社会,是对那一代人牺牲最好的纪念。
如果你是教师,或许可以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民?”
如果你是创作者,或许可以用隐喻的方式传递历史的声音。
如果你只是普通人,也可以告诉自己的下一代:这个世界曾经有人为了理想,献出过生命。
纪念,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讲述,是为了照亮真实的角落;反思,是我们面对历史应有的勇气;行动,是对未来最深切的承诺。
三、未来需要对话与勇气
36年后的中国,社会变得更复杂,民间声音被极度压缩,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没有希望。每一次平凡的表达、每一份善意的坚持,都是未来可能变得更好的基础。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反思与忍耐。我们不能奢望立刻扭转历史的走向,但我们可以种下种子,让它在某一天发芽。
结语
1989年是中国现代历史的分水岭,它既代表了理想的陨落,也点燃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公义的渴望。今天的我们,面对六四,最重要的不是悲伤,而是清醒地问自己:
我们该怎样做?
哪怕是最微小的一步——不忘、不骗、不懦弱——也已经在回答这个问题。
谨以此文,纪念六四事件36周年。
中国民主党加拿大委员会党员 刘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