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社会为何撕裂:中共渗透下的裂痕与出路/陈泽进

 

 

海外华人社会为何撕裂:中共渗透下的裂痕与出路
 
 
陈泽进
 
 
在世界许多国家,犹太人、印度人、韩裔等少数族裔往往能构建团结而有力量的海外社群,为本民族赢得话语权与尊重。然而,华人社会却常常呈现出另一幅图景:彼此猜忌、内斗不断、组织松散、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复制中国大陆的互害文化。这种“一盘散沙”的状态,既让人痛心,也严重削弱了华人在全球民主运动中的影响力。
 
特别是在海外民运人士和民主社群中,本该是天然盟友的人们,却因为分裂、怀疑和中共干预而陷入内耗,常常让人怀疑前路是否存在希望。
 
为什么海外华人社会如此撕裂?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突围?这篇文章试图对此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一些实际的对策。
 
一、撕裂的根源:中共的系统性渗透与“精神殖民”
 
1. 洗脑与文化控制的惯性延伸
很多华人是从中国大陆移民出来的。他们接受的是党国合一的教育体系,从小被灌输“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等观念。即使在海外,他们的世界观仍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印记。自由世界的空气虽已呼吸,但内心的“信息防火墙”尚未拆除。这种“认知殖民”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不信任。
 
2. 中共的跨国镇压与“恐惧机制”输出
中共近年来加强对海外异议人士、民运群体的监控与打压。通过大使馆、统战组织、海外“侨领”、甚至黑社会手段,对批评中共的人士施压,包括威胁其国内亲属。这种“跨国镇压”制造出一种“寒蝉效应”,很多人因恐惧选择沉默或疏远异见者。
 
3. 特务渗透与“制造分裂”的战略
中共在海外华人社群中长期部署线人、特务和“意见领袖”,以伪装成民主人士、社群领袖的方式参与到各种组织中,通过挑拨、抹黑、造谣等方式制造内部矛盾。这种“分而治之”的手段极具破坏力,很多本该合作的组织因信任破裂而分崩离析。
 
二、文化与心理上的内耗惯性
 
即使排除中共渗透,华人社会也长期存在以下问题:
 
1. 内斗文化的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重人情、轻制度。在缺乏民主机制约束的社群环境中,很多人仍习惯靠“圈子”维系资源,不透明、不信任、不合作成为常态。利益冲突容易演化为人格攻击,政治分歧容易滑向道德审判。
 
2. “成王败寇”的意识形态残余
不少民运人士潜意识中仍承袭“斗争”思维:不是合作共赢,而是相互斗垮、压服。结果是“分裂-新组织-再分裂”的循环,极大削弱了民运的整体力量。
 
3. 缺乏组织化能力和公共行动习惯
 
与美籍犹太人或韩裔社群相比,海外华人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文化基础。这导致资源整合效率低下,志愿组织运营不专业,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
 
三、民运人士的出路:建设“去殖民化”与民主化的华人社群
要走出撕裂困境,必须从以下几个方向重建:
 
1. 清除“中共思维”,实现自我去殖民化
民运人士首先要完成认知上的“断奶”与“脱洗”:不再用斗争哲学处理分歧,而是用程序与共识治理组织;不再用“阴谋论”或“路线斗争”思维看待同伴,而是建立信任与开放的文化。
 
具体做法:
 
建立公开透明的组织章程、财务制度和议事规则;
 
鼓励内部公开辩论,但反对人身攻击与标签化;
 
系统培训民主治理、组织管理和心理健康建设。
 
2. 揭露中共渗透,建设信任与抵抗机制
海外民运组织要有勇气揭示中共在华人社群的统战渗透网络,与其切割,并通过教育提升普通华人的警觉性。
 
具体做法:
 
通过讲座、媒体、纪录片揭露中共跨国镇压案例;
 
建立可信的举报和排查机制,保护真正的民运志士;
 
加强与西方本地政府、NGO的合作,获取支持与保护。
 
3. 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华人社群
 
要打破一盘散沙的现状,民运力量必须跳出“只反共”的自我设限,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替代性社会模型。
 
具体做法:
 
发起“民主华人社群共建计划”:共建文化中心、媒体平台、教育项目;
 
鼓励各地民运组织联盟化,制定共同价值宣言;
 
培育年轻一代公民领袖,引入女性、LGBT、弱势群体声音。
 
海外华人社会的撕裂不是偶然,而是中共长期统治和渗透的后遗症。但这不是宿命。只要我们认清问题本质,勇敢破局,建立真正以自由、民主、公民权利为核心的文化与组织生态,裂痕就能愈合,沙砾终可成塔。
 
民运不是只反对暴政,更是重建自由社会的种子。让我们把目光从仇敌身上移向自己,从互斗走向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