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教、科学和儒学/余东海

 

 

关于宗教、科学和儒学
 
 
余东海
 
 
或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或说,哲学的尽头是宗教;
或说,哲学的尽头是佛学;
或说,哲学的尽头是道学。
      东海曰,佛学道学的尽头是儒学。
 
关于宗教和科学,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是盲目的。”此言不错。在西方,科学缺乏道德约束,故有赖于宗教;宗教缺乏科学精神,故有赖于科学。
 
而在中华,这根本不成问题。儒家非宗教而具有宗教性,非科学而具有科学性,兼有宗教和科学之利而无其弊。同时,儒学可以提供最正确的信仰和道德,儒政鼓励正常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
 
宗教和科学各有各的优点,又各有各的局限。以大学八条目为尺衡量之,科学重在格致,但也局限于格致。故科技是双刃剑,既可以利用厚生,也可能危害人类。它是利是害,取决于人类的道德人格。
 
儒学与科学同步,那是最好,但这个度非人力所能把握,故人类必须将弘扬、普及儒学放在第一位。科学超越儒学超越五常道规范,非人类之福也。如果科技单方面加速度发展,人类就会问题多多、危险重重。
 
宗教重在心性,但局限和问题也很大,有两大不足:一科学性不足,缺下学和格致之功;二人道关怀不足,既不能尽伦,更不能尽制。
 
此二不足的根本因是诚正度不足,不能诚意正心,不能深入到人性最深处。唯吾儒家,非宗教而具有宗教精神,非科学而充满科学精神,宗教性科学性并重并行,更是道德性和政治性圆满统一,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儒佛都有信仰,有信解行证四个步骤,区别在于解行证悟同中有异,大同大异。儒眼相看,佛教所解不正,所行不中,故所证不圆。但作为信仰,两家都有真正性。凡是没有解行证三个环节配合的信仰,都是迷信。耶教就停留在第一步。
 
邵英曦微友说:世界有三大支柱:宗教,科学,艺术和美。东海曰,不无道理,不够正确,原因如下:其一、论宗教,即使正教,也非人类正道,遑论邪教,只要是宗教,都有问题;其二、科学和科技必须以德为本,否则流弊恶果无穷;其三、艺术也有正邪之别,某些恶艺邪术,于人有害无益。正确的说法,应该以正哲学、正科学、正艺术为世界三大支柱。儒学就是中华特色的哲学。
 
郭园厅友言:“一个真正的宗教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一为客观的(religio objectiva)既上帝及其启示,一为主观的(religio subjectiva),既人对上主的敬畏。从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
 
这样主客观分离的表达不适合儒家,但这两个基本因素为儒家所圆备。君子有三畏,所畏的无命,就是指昊天上帝及其启示,圣人大人就是受到启示的人。
 
儒家信仰与西方宗教信仰大不同。宗教因信称义,信就是义。儒家则因理解、证悟而信,学儒是为了致良知,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良知逐渐理解、信奉、实行、证悟的过程。证悟反馈回来,解必通透,行必踏实,信必坚定。
 
儒家信仰归根结底是良知自信。当然,学儒之初也要有所信。丝毫不信,就没有学习的愿望和内驱力,或者带着鄙弃批判的态度去读经,是学不进去读不进去的。
 
亮赫厅友言:“儒家的宗教性,在‘笃信’这一块,应是高于信仰的。儒家的‘笃信‘由内而外,比信仰多了内心之诚。”不错。儒家信仰的扎实性和真诚性远高于宗教信仰。盖儒家信仰有三个支柱:理性验证、行为实践、自心证悟。注意,超理性不是非理性反理性,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终极一跃。
 
礼文厅友言:“用信仰光耀理性,用理性验证信仰。”“商周之变是将理性一贯到底,彻底涤除信仰中的迷信成分。”
 
用信仰光耀理性,非常正确;用理性验证信仰,则有所保留;将理性一贯到底,表现了理性的狂妄。在儒家,信仰属于德性的范畴,是德性的一个面向。德性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超理性的一面。孟子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中庸》说虽圣人亦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指的就是德性超理性的一面。
 
圣可知,又不完全可知。不可知的那一面就是神。神指的就是道体的形而上,具有超越性,超越一切现象也超越理性和意识心。这超越的一面就属于信仰的领域。儒家非宗教信仰,却有宗教性,原因在此。
 
立足点非人道,归宿处在彼岸,这是所有宗教包括佛道两教的共同特性。儒家宗天而教,而非宗教,因为立足点不一样。
 
儒家立足人道而上达天道。因为上达天道,故有宗教性,有信仰;因为立足人道,故非宗教,与宗教信仰性质不同。儒家仁本必须、也必然落实为民本和人本,在政治领域以民为本,在人与神、人与万物、人与自然之关系上,以人为本。
 
圣训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就是把爱人放在第一位。若是宗教,就要说仁者爱神智者知神或仁者敬天智者知天了。尽管儒家尊神祭神知天敬天,仁爱无疆,但永不动摇立足人道的坚定性。
 
礼文厅友言:“宗教远比科学伟大。宗教向内深入到人性最深处,向外解释了世界的前因后果,科学只是认识世界的工具,科学越是发达越是意识到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无知迷渺小。文明的内核是宗教,该宗教的品质决定了文明的品质。”
 
东海曰:这段话问题很大。一是过于抬举宗教,二是误认文明的内核。文明的背景是文化,文化的支柱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良知。所有宗教包括佛本主义、道本主义和神本主义宗教,都不足以致良知致良制,都开不出政治和制度文明来。宗教主政,必然错误百出,家国衰败。耶教主导的西方中世纪就是殷鉴。佛教主导的国家同样不行。不仅此也,佛道两家过于兴盛,也会导致文明度下降。
 
我早就指出,任何宗教的政治追求及执法要求都是非正常、非正义、反文明的,既违反中华文明,也违反西方现代文明。包括佛道两教在内的任何正教,都不宜主导政治,遑论邪教。任何宗教戒律法规无权干涉社会。一个地方或地区允许宗教警察存在和执法,是政教分离不彻底的表现,是严重的政治无能和文明倒退。
 
这是耶教徒的一句话:“不受制于上帝,必受制于暴君。”意谓没有宗教信仰的社会,必会产生暴君暴政。这是强词夺理粉饰耶教,完全不符合事实。事实是,若不政教分离,便无政治文明。西方漫长的中世纪黑暗,就是拜耶教所赐。
 
耶经《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此言常被耶教徒用来证明其神即天道。其实天道是天道,耶神是耶神,一虚一实,一真一幻,毫无可比性和共同性。
 
耶教徒喜欢强调神的教导。殊不知,人世间最值得听从的是圣人圣经的教导,其次是无违圣人圣经的君亲师的教导。神的教导,不听也罢。鬼神何言,天道何言。所谓神的教导,无非其教中人所说的神话。
 
天道和鬼神都是真实存在的,然非耶徒所能知。他们只是凭空假想一个创世造人的神自欺欺人。读其经典,神言神语,神神叨叨,妄言妄语,戏论滔滔,略有佛道修养者,不难知其虚妄也,遑论儒家。仅凭其赋予一个人格神以创世造人之大能,足见其于天道一无所得。
 
儒家重信仰,但不唯信仰。儒家重视的东西很多,概乎言之有七,信仰只是其中部分。儒家七重是:重学,重理,重礼,重信,重言,重行,重证。
 
重学,重视学习,《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庸》五法,博学为首。儒家特别重视学习,学以明道,学以传道;道以学明,道以学传。讲学就是传道。子曰下学上达,上达的目标就是性与天道,上达的目的就是明道。
 
重理,重视义理,包括道德大理和政治大义,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明理。
 
重礼,重视礼制和礼仪,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本于天理。
 
重言,一是重视言论的意义,有德者必有言;二是重视言论的诚实,修辞立其诚。
 
重行,重视实践,践履功夫,将知识、义理和言论落实到行为实践中去。
 
重信的信,包括诚信、信仰二义。
 
重证,重视证悟,实得乎道,自心实证。
 
可见儒家重信但不限于信,而是强调解行的重要,追求实证的仁果。或者说,儒家之信贯彻始终。学儒之前是初级信,滋生学儒的兴趣,非此不足以入门也。解行之后是高级信,证悟之后是绝对信。其天道信仰建立于理解、实践和实证。于道,因信而学,因学而解,解行并重,证悟成仁,终极信仰。
 
悟有解悟证悟之别。解悟是义理性的全面觉悟,证悟是生命实证,整个身心证入无相大光明藏。或者说,良知之光透彻整个生命体。这是最高境界的知行合一,一切意念思想言论行为无不正大光明,信步而行都可以成为道路,信口而言都可以成为经典。2021-10-24余东海集于邕城青秀山下独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