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燃亮六四魂, 青年续航民主梦/黄春远

 

 

巾帼燃亮六四魂, 青年续航民主梦
 
 
黄春远
 
 
在三十六年前,北京的天安門廣場燃起了一場希望與悲愴交織的風暴。那是1989年的春天,學生、工人、市民聚集在一起,他們的聲音如潮水般湧動,呼喚民主、自由和正義。在那片喧囂中,女性如柴玲、丁子霖以無畏的姿態站了出來,她們的勇氣如火炬,照亮了無數人的心。
 
今天,2025年的6月4日,世界各地的人們點起燭光,緬懷那段未儘的夢想,而中國的青年一代,仍在這些女性的故事中尋找力量。這不是一段冷冰冰的曆史,而是一場關於信唸、犧牲和希望的活生生的敘事,關於女性如何用她們的堅韌點燃了追求自由的火種,關於年輕一代如何在沉默中聽見那遙遠的呼喊。 每年的6月4日,全球的燭光都在訴説同一個故事:天安門沒有被遺忘。颱北自由廣場上,數百人圍着香港大學曾展示的“國殤之柱”點燃燭光,淚水與歌聲交織;倫敦、紐約、悉尼的街頭,流亡的華人與當地社區一起舉辦展覽、放映紀錄片,講述被封鎖的真相。
 
2025年,10個國家、40個城市舉辦了77場紀唸活動,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顆悸動的心。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曾是紀唸的中心,但自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那裡變得寂靜無聲。然而,香港人從未放棄——有人在窗颱點燃一支蠟燭,有人在社交媒體上用隱晦的“64”數字寄托哀思。這些微小的反抗,像極了1989年廣場上那些不屈的身影,提醒着我們,即使在壓迫下,記憶也能生根髮芽。 在中國,六四是一個被封禁的詞語,官方的審查像一張無形的網,試圖抹去這段曆史。但真相總有縫隙可鑽。楊陽,一個在美國學物理的中國女孩,偶然在網上看到1989年的視頻,坦克的轟鳴和學生的吶喊讓她心跳加速。“我一直以爲中國的故事隻有崛起,”她説,“那些和我同齡的學生,他們用生命去爭取的東西,讓我開始懷疑一切。”她的覺醒不是孤例。
 
2022年的白紙運動,源自彭立髮在北京四通橋上掛起的抗議橫幅,點燃了全國年輕人無聲的怒火。他們舉起空白的紙張,仿佛在重演“坦克人”的孤獨抗爭。這些年輕人或許未曾親曆1989年,但那股對自由的渴望,已在他們的血液中流淌。 女性在這場漫長的抗爭中,從未缺席。柴玲,1989年隻有23歲,卻成了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的總指揮。她的聲音在廣場上回盪,字字如刀,激勵着絶食的學生們堅持下去。“我們不是爲自己,而是爲中國的未來!”她曾這樣喊道,瘦弱的身體裡藏着無儘的力量。六四清場後,她被列入21名通緝學生領袖,輾轉逃亡,流浪在香港、法國,最終落腳美國。她的回憶錄《我心依舊》記錄了那段燃燒的歲月,也點燃了無數年輕女性的心。今天,在悉尼的六四紀唸展上,年輕的中國女孩們用畫筆重現“坦克人”的形象,她們説,柴玲的故事讓她們相信,即使麵對失敗,一個人也可以改變曆史。 丁子霖的痛楚則更爲深沉。她的兒子蔣捷連,17歲,永遠留在了1989年的槍聲中。從那無儘的悲傷中,她孕育了天安門母親運動,聯合其他受害者家屬,收集了202名遇難者的名字,向世界訴説真相。
 
2025年,天安門母親髮表了由108人籤署的聲明,要求對六四進行獨立調查。她們的呼聲在監控和騷擾中顯得格外刺耳,卻也格外有力。丁子霖的堅持,讓無數年輕人看到,個人的傷痛可以化作改變的動力。在中國的地下網絡中,年輕女性用加密軟件分享她的故事,悄悄傳遞着對正義的信唸。 香港的鄒幸彤是另一道耀眼的光。她曾是支聯會的核心成員,堅持組織六四燭光晚會,即便國安法如利劍懸頂。2021年,她因“煽動顛覆”被判入獄22個月,但她的聲音從未被囚禁。從獄中傳出的信件裡,她冩道:“讓這光芒繼續燃燒。”她的勇氣感染了像李梅這樣的年輕人。20歲的李梅在廣州,通過VPN讀到鄒幸彤的故事,她低聲説:“她們讓我覺得,一個人也可以不屈服。”這些女性的故事,像星火,點燃了新一代的希望。 天安門對今日中國青年的影響,是一場複雜的心靈激盪。六四的失敗和隨後的鎮壓,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恐懼與冷漠的陰影。有人選擇沉浸在經濟繁榮的敘事中,回避政治的夢想。但柴玲、丁子霖、鄒幸彤的存在,像一記警鐘,提醒着年輕人:改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海外的對話中國智庫,由當年的學生領袖王丹創立,吸引着留學生們探討憲政改革的可能;國內的匿名藝術家在街頭畫下坦克與蠟燭的塗鴉,短暫卻震撼。這些行動,都在延續1989年的精神。 女性的貢獻,常常被曆史的喧囂掩蓋,但她們是這場抗爭的靈魂。1989年,無數無名的女性學生和市民製作標語、救治傷員,甚至站在坦克前,用身體守護理想。她們的故事雖未被完整記錄,卻在每一場紀唸活動中被重溫。
 
今天,海外的年輕女性通過播客講述六四真相,國內的女孩們在暗中分享禁書,這些點滴行動都承接了當年的勇氣。女性不僅是抗爭的參與者,更是希望的守護者,她們的堅韌讓天安門的火種不滅。 全球的紀唸活動,中國的地下抗爭,天安門母親的吶喊,年輕人的白紙抗議——這一切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捲,訴説着六四的遺産。柴玲曾説:“我們的心依舊在燃燒。”這句話穿越36年的時光,依然在每一次燭光、每一聲低語中回響。對於中國的青年,尤其是年輕女性,這段曆史不僅是一場悲劇,更是一場未完的革命。隻要還有人敢於點燃蠟燭,敢於舉起白紙,敢於在沉默中髮聲,自由的希望就不會熄滅。天安門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開始——一個由女性和青年共同書冩的、關於中國未來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