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白《渡荆门送别》节目有感(1/3)/周晓(粟小舟)

 

 

看李白《渡荆门送别》节目有感(1/3)
 
 
周晓(粟小舟)
 
 
最近看了以李白《渡荆门送别》为名的节目,引起思考。如在互联网上键入“《渡荆门送别》节目”,便可找到该节目的视频。若先观赏这个节目,会有助于理解拙文所议论的内容。
 
观看流行唱法的男低音王晰和美声唱法的女高音霍元圆带有歌剧式的高低音搭配的协调表演,无须听懂歌词,已经就是一种高级别的声乐享受了。
 
王晰的 “沉吟“ 、肢体做出的酒醉摇摆之状和霍元圆的 “高歌“ 、甜美相貌、落落大方但却不失精致的连衣裙,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
 
演唱的前部并非《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其首句 “千山隐没孤帆现” 超凡脱俗,大有与古人诗仙李白一比高下的魄力。此举在今人之中难得一见,给人一种还有后有来者的宽慰。这一诗句令人眼前即刻出现的是,以浓淡有别的水墨二色所绘画的,左山右水,孤帆东行,景色立体的一幅长卷。
 
前部的各句中,未见超越,无一句可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并驾齐驱,此乃美中不足。但因此时的歌词作者诗意正浓,一旦引发出潜力,杰作出炉将会指日可待。
 
先来探讨一下李白是否遵守了五言律诗的格律。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对照以上仄起的五言律诗(五律)的平仄规范,读者会发现,依现在普通话(国语)的发音,此诗有几个位点的平仄对应不上,例如第二句中 “国” 的发音。李白4岁起一直生活,包括读书,在四川绵阳地区的昌隆县 (现为江油市)。他自1724岁在该县戴天山的大明寺研读 。千古名作《渡荆门送别》(之前,已有若干好作)是李白25岁的作品。李白25岁前没有生活在类似现在普通话的地方,例如,北京(普通话参照的来源之地)。显然该诗是李白以当时的四川话按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填写。假设普通话源于那时四川绵阳的方言,该诗的平仄对应必是最标准的。
 
由于古诗用詞遣字的精炼,对它们的理解或解释,往往因人而异。听了《渡荆门送别》现场节目的几位评论人员对该诗的评论后,笔者发现自己对 “天镜” 的理解与其中某些评论人员的解释竟是相去甚远;对几位评论人员的 “航拍效果” 的说法也是难以苟同。
 
此外,参考了有关《渡荆门送别》的一些文章的解释之后,笔者再发现,它们的大部分解释与笔者的理解还是大相径庭。
 
故此,有感而发。以下列出笔者对此诗的理解。
 
《渡荆门送别》的结构是,按笔者的理解,第一联是交代背景,第二联和第三联是描绘景色,第四联是抒发情感。
 
对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理解是,乘船远渡到了两国交界的荆门山外,从蜀国来到了楚国的水域。按现在语言习惯,渡远和来从都应倒置。此联交代出写诗的背景是出游。提起注意的是,单凭此诗,不能判断出李白是否有下船游览的意愿。楚国未必是他计划中的落脚地之一。外字表示范围,属副词,游字属名词或动词,二字怎样结合都不对仗。不过,格律对第一联本来就无对仗的要求。
 
对第二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理解是,随着平原的展现,群山逐渐隐去,江水流进广袤无垠的大地。对 “荒” 字,有些人将其视为贬性的字眼,刻意回避。这里的大荒几乎能与平野划上等号。把野字和荒字连接,就是荒野。此刻的诗人看重的是大山、大水和大地所构成的壮阔景象。大荒应是被李白用心筛选而出的,用来衬托大自然的辽阔、苍凉、野性、和粗旷之美的词眼。这联完全符合第二联需对仗的格律要求,包括尽字和流字,二者皆为动词。
 
202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