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作家中,对伊朗情况有深入了解的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V. S. Naipaul),他当年曾两次到伊朗、马来西亚、印尼、巴基斯坦这四个非阿拉伯的穆斯林国家实地考察,然后写了两部游记《在信仰者中间》和《难以置信》。他说,当时伊朗有两个革命在同时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和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霍梅尼同时反对左翼共产主义和右翼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只有穷人基础,却没有宗教基础;所以既有穷人,又有宗教的霍梅尼成功了。但两种革命打的主要旗号都是相同的:均贫富、求平等的乌托邦境界,纯粹被“唯一”统治的社会。奈保尔发现,伊斯兰教在刺激、煽动这些前殖民地国家的反西方、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中起了巨大作用。
另一个不同是,即使今天的伊朗,也都出现世俗化、民主变革的呼声。一年多前的伊朗选举出现街头抗议示威,就已跟当年伊朗革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示威抗议者要求的是公平选举和言论自由等,而不再是宗教狂热。连霍梅尼的孙子小霍梅尼(S. H. Khomeini)都跟他爷爷分道扬镳,成为“自由派教士”。几年前,小霍梅尼还来美国访问,专程去拜访《华尔街日报》,跟编辑们座谈。这位46岁的自由派教士明确表示支持美国领衔的伊拉克战争,强烈主张结束他爷爷、父亲所代表的宗教专制势力,期待在伊朗实行民主;他并呼吁美国应该更坚定、更强烈地向全球推广民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