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补脑 4】 上文提要:Morgan初中参与由新界青年联会举办的「杰出学生选举」,及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在附属新界青联的地区学生组织「上庄」,筹备学生活动,其中包括在中联办的穿针引线下举办规模庞大的交流团。交流团活动结束后不久,有中联办官员相约Morgan共晋晚餐,单刀直入,邀请他加入共产党。 * * * Morgan(化名)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没什么特别专长的学生。初中参与杰出学生选举,是学校推荐他的;之后在地区学生组织「上庄」搞活动,纯粹为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并肩作战;到大学时期在大型交流团里帮手,也只是「有人抬轿俾你上」,是手板眼见的功夫。 因此,饭局过后,他不停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有幸」被招揽入党?同一时间,中联办究竟邀请了多少个,像他那样的青年?当中,又有什么挑选准则? 他起初推断,中联办方面是在交流团里「拣蟀」的:「物色有哪些人适合被佢统战啦。可能佢已经观察咗你好多日。」但说到这里,又开始迟疑。「不过唔知佢点观察,因为行程中大家其实都系hea之嘛。」 Morgan(化名)展示他当年参与交流团的证件。他任职学生组织期间,拿到不少建制派人士卡片,例如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陈振彬。 「你见到的好多人,其实都系党员」 饭局后数天,答案揭盅。当时Morgan的地区supervisor约他见面。「佢开宗明义咁讲,喂,你唔驶惊有咩阴谋喎,其实我都系党员嚟架,不过外表咪又系普通人一个。」从上司口中,他得知原来新界青年联会接到指示,每个地区都会找几个「信得过」的学生。Morgan尝试打听,身边还有多少党员。顾问上司不肯回答,只说:「你见到的好多人,其实都系党员。」Morgan覆述,「仲话作为supervisor,佢系(党员)嘅话呢,其他区啲阿头都系架喇。」意思是,许多建制派的地区人士已经加入了共产党。 事到如今,Morgan再回想,已不觉意外。「其实都合理的,如果连这些学生仔都搵,咁社会上更加有地位的人,又或者更加需要中联办网络的人,都一定系啦。咁你要投诚你先换到呢个network架嘛!」当时出于好奇,他继续向上司试探口风,最终换来一句,「你入咗党我再慢慢讲你听啦」。 这位地区人士游说他入党的策略,又跟中联办官员迥然不同。「官员会同你讲要报效国家,来来去去都系嗰几句啦,但佢讲嘅,系『呢个对你工作会有帮助』。功利啲咁样凼你。」他当然没有答应,又再藉词拒绝。「都几似宝药党架,谂返转头。」 「好似同性恋者咁,唔可以come out」 斩钉截铁的表态,不代表内心没有波澜。之后那段日子,Morgan活于恐惧之中。恐惧,源于感觉被看透,「好似已经起咗你底咁,佢约得你出嚟食饭,一定掌握你好多嘢」。这种感觉延伸开去,变成对别人的不信任,「变得小心咗好多,未至于好北韩嗰种,周围望睇下边个系(党员)。」所以这次访问,他选址小心,说话的声线也特别柔弱。「之后再去类似的交流团都特别警觉,睇下有无人同啲大粒特别倾得埋,咁就觉得佢呢个可能系(党员)。」 好一段时间,Morgan不敢跟家人、朋友提起这事。「觉得好委屈,好似有一刻直头觉得我系咪好似同性恋者咁,唔可以come out呀?」那时,他独个儿想了许多事情,也看了不少有关共产党的书籍,例如梁慕娴的自传《我与香港地下党》。对于「香港潜伏十八万地下共产党员」的说法,他自觉合理。「连这些咁普通的学生都会搵,其实真系有杀错无放过。」「学生」这界别以外,类似招揽似乎不计其数。「更叻的人佢唔会搵咩?佢一定搵架,系人地骚唔骚佢之嘛。」Morgan有此揣测。 推算:一年有50-60个学生被邀入党 过了好些时日,他重遇昔日一起搞学生组织、办交流团的同学,好奇之下,言谈间开始有意无意地探听口风,查问他们有否相同经历。「知道有啲人都有,咁就舒服啲,不过其实仲惊,原来搵咗咁多人架?」Morgan说,他所认识的地区战友当中,有四、五个都跟中联办「食个饭」,粗略推算,全新界可能五、六十个杰出学生收到过邀请 — 单计那一年。 这五六十人当中,究竟有多少个点头签纸,又有多少人藉词拒绝?恐怕是一个谜。但Morgan确实打听到有些朋友最终入了党,「say yes之后,他会约你直接上中联办office,咁就会宣誓呀,跟住同你食多餐饭,好似摆酒咁,简单咁食一餐,就系咁。」这些新晋党员,之后没有什么重大任务,只是偶尔有电话打来提醒,「又一年喇喎,系时候返来开会、上堂。」 看得出,他为这些贸贸然加入共产党的同学着紧。「有些人话其实无乜所谓啦,签只字都唔代表乜野啫,唔代表我要放弃某啲信念。」Morgan义正词严,认为这样十分危险:「因为你短视,你睇唔到入去之后可能有啲嘢返唔到转头,想say no的时候已经抽唔到身。」这些朋友慢慢就跟他疏远了。「其实都几惨,做朋友本来好简单之嘛,但因为你这个身分,你背负多个秘密,好似唔见得光咁。」
(新界青年联会网站图片) 像人力资源机构 「考政府工同主任讲声咪得啰」 但这个身分虽然沉重,却有能力令一个人飞黄腾达。「佢会暗哑底话比你知,譬如你想搵份工啦,或者你系社会上面需要一些特别的关系呢」Morgan 想起饭局上,官员的说词。「佢(中联办)就好似一个人力资源机构咁样,可以提供畀你,帮你搭线呀咁样。」此后一两年,他当然特别留意,昔日各区的「杰出学生」当中,有没有谁际遇特别理想。「又真系有喎,真系睇得到有啲同辈上位上得好快,又唔知点解识到咁多人呀,拎到咁多卡片呀,咁样。」以中联办的人脉、建制派的网络,要达成这一点,当然不难。 这个网络,甚至铺进政府总部。「佢话,而家好多公务员都系(党员)架喇,呢个系必要的擅长来的」饭局上,中联办官员的这番说话,更加令 Morgan狐疑。「如果你第时要考政府工,同阿边个边个主任讲声咪得啰,话唔定佢可以帮你安排呢。」可疑,因为公务员系统兹事体大,似乎不可能会受幕后势力左右,「我就唔信嘅,太夸张喇,但系佢就系咁讲。」Morgan轻轻摇头。 进入体制 伺机而动 这也许是中联办官员的片面之词,但不能否认的是,被共产党招揽的这班「杰出学生」,全都是成绩上佳,能力出众的一群,他们毕业后,绝对有可能晋身社会的中流柢柱。假如他们当中有人一边成为地下党员,一边照常生活,假以时日,当上警司、法官、教授、政务官那么,香港赖以自豪的最后几座守护有别于大陆一套的制度堡垒,诸如法治制度、学术自由、行政机关,将会危在旦夕。 那究竟这班「杰出学生」去向如何?Morgan形容,确定已成为党员的同学之中,有人仍然在学,有人从事酒店旅游,有人自己做生意,也有人当上律师,「咩都有啲」,似乎没有明确、统一的方向。但他始终相信,入党既可在人际网络上得益,就必须付出代价,「呢个身分背后会有其他嘢要做的。可能要做下打手啦,要出黎讲一啲嘢,睇新闻成日见到有啲烂头卒出嚟,讲啲好核突嘅嘢呀,需要你撑场的时候就要去啰。」还有什么?就视乎党赐下什么任务了。 自从于饭局上被中联办官员邀请加入共产党后,Morgan开始淡出学生组织。「都忙住读书,同埋做嘢啦。」偶尔他还会参与那些交流团,但用意也不过是跟昔日战友用最相宜的团费,叙叙旧。 「我拎到陈振彬张卡片!」 由初中参与杰出学生选举,到大学被邀请成为党员Morgan的经历颇能代表中共在香港进行的青年统战政策 — 先以地区组织的名义,用各种活动、比赛,凝聚一班中学生参与;再投放资源,让他们进入组织,在建制派地区人士的监管下,筹办国内交流团等活动;过程中在一群精英学生中拣蟀,招揽地下党员,慢慢培养,让他们像卧底般进入各个界别、各种体制,暗里发功,伺机而动。 现在回想,Morgan不禁感慨。「初初系觉得对呢个地方有归属感,觉得啲人几叻,咁你又觉得自己好似学到野」,所以才「上庄」搞活动。当时的学生,或许有一点功利的考虑:「有啲人都会相信写落CV对搵工有帮助。」尤其是参与这些青年组织,会接触到好些知名人士、达官贵人。「大学都未读到的时候,就已经有一迭卡片,觉得好有型。会架,会架。我真系见到我有啲庄员好开心咁同人讲话『我拎到陈振彬张卡片!』」这真的值得高兴吗?「都系某种价值观的灌输啰,系咁嘅氛围之下,人人都形容到嗰啲人几咁成功呀,几咁有代表性呀,所以拎到卡片就觉得好威啰。」
参加这些学生组织的年轻人,经常会认识到建制派的达官贵人。(新界青年联会网站图片) 呃你感情 想你加入「大家庭」 是有点功利,有点虚荣感作祟,但Morgan强调,大部分人之所以热衷在这些染红学生组织工作,全因「好玩」。「大家当初都只系一齐玩嘅啫,搞到啲好的活动玩,梗系开心啦。」到后来,他们逐渐醒觉。「但原来有啲人系靠你搞啲咁好嘅野搵食、上位,咁你梗系嬲啦。」他呻一口热朱古力,摆出一副无奈表情。 「好似利用紧一些年少无知的小朋友,对于友谊的归属感,但其实系另有目的,想你加入一个『大家庭』的。」一个爹亲娘亲不及毛主席亲的「大家庭」。「咁你就会觉得,呢件事好古惑啰!其实就系呃咗你感情。所以因为咁样,就觉得嬲啰。」 这份怒气,促使Morgan接受访问,娓娓道出这些年来,被中共统战的经历。他最想提醒的,不单是那些在「杰出学生选举」颁奖礼上捧着奖状合照的中学生,还有那些极力推荐学生参与这些选举,又或是出席国内交流团以开眼界的校长、老师、家长: 「你以为好光荣,但其实害咗班学生都唔知。」 差点成为共产党员的他,说起这话,铿锵有力。
杰出学生于颁奖礼上与嘉宾陈克勤合照。(新界青年联会网站图片) 文/亚裹 来源:香港立场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