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去中国,别来港大:副校长指学生须北上交流才可毕业
副校长指学生须北上交流才可毕业 「不想去中国,别来港大」
【港大新任副校长何立仁】■何立仁前晚在高桌晚宴上指学生如不想回内地交流,就不要入读港大。 大学界抗拒内地高涨之际,港大负责教学的新任副校长何立仁(Ian Holliday),前晚在学生会高桌晚宴上爆出学生必须北上交流才可毕业,拟2022年全校推行,并扬言「如果你不想去中国,别来港大」,惹怒不少学 生,提议发起联署反对。校方昨傍晚发表声明,称会进一步咨询和讨论是否规定所有学生参与。 记者:倪清江 港大学生会前晚在陆佑堂举行高桌晚宴,邀请今年1月才出任「副校长(教学)」的何立仁当嘉宾,有200多名学生出席。何早在1月底于校内学生论坛称校方未来将增加多个内地及国际学分课程,学生须于毕业前完成,但当时未有详情。
■港大副校长苏彰德称不担心措施会赶走优秀学生,或令港大排名下跌。 拟2022年全面落实 何立仁前晚在答问环节,披露教务委员会已通过名为「one international one mainland policy(一国际一中国政策)」计划,所有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分别到内地及外国至少交流一次才能毕业,拟2022年全面落实。 据学生会校园电视和《学苑》报道,何立仁面对质疑时,抛下一句「If you don't want to go to the mainland, don't come to HKU」(如果你不想去中国,别来港大),又称学生可改去中大或科大。当晚主持的学生会会长冯敬恩表示,当时全场学生哗然,他也感愤怒,「学生先系学校嘅 主体,呢啲唔系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讲嘅嘢」。冯认为有关政策令优秀学生远离港大,忧虑日后收生不单考虑学术能力,「迟啲会唔会考系咪认同北方某政权?」 冯敬恩表示,晚宴后何立仁发电邮给学生会,希望相约见面阐释政策,日子未定。冯透露,原来强制北上交流方案已写入港大向大学教资会提交的未来3年学术发展计划。 港大副校长(大学拓展)苏彰德昨早出席活动时,确认有关政策早为校内高层讨论并获通过;政策将分阶段进行,又指交流对学生十分珍贵,「即系香港以外嘅交流,无论系海外或中国,都系学习嘅一部份」。
校方称进一步咨询 何立仁出任社科院院长时,已强制学生必须出外交流至少一次才能毕业,但没有指定地点。港大2011年获到校访问的时任国家副总理李克强「送大 礼」,每年资助千名港大生北上交流。学生事务长周伟立表示,单是该部门每年安排约300名学生北上考察、交流或实习,十分抢手,其他院系都有类似计划。 校方傍晚发表声明,确认有关计划,但没披露详情,并避谈会否强制,「但是否每位学生都必须全面参与,将有待进一步咨询和讨论」。 不少港大校友和学生大表不满,在《学苑》facebook专页留言,讥讽何立仁应转到内地工作。有人提议发起联署反对,更忧虑此举变相打压学生参与社运,因为搞社运或不能回内地。 毕业生:内地交流经验有用
■港大建筑学院及工程学院等多个学院学生,今年3月到北大的深圳院校交流。互联网 有港大社会科学院毕业生在学时正值现副校长何立仁任院长,推行强制交流政策为社科院学生毕业条件,坦言感压力,认为最重要是交流内容「有得拣」。有人力资源顾问指大学生北上交流已是基本要求,如说普通话一样。 「一定要有得拣去边」 2012年毕业的李同学坦言当时感压力,「成个暑假两个月都用嚟满足毕业条件」,但也愉快,「最重要系交流嘅内容,如果系上去握手、食饭呀,当然浪费时间啦」。他当时选择到内地非牟利组织服务,在陕西的农村中教导留守儿童。 不过,社科院的政策没规定必须到内地,可选择到海外的大学或企业交流,自由度较大,李指今次引起强烈反弹,在于「冇得拣」,「一定要有得拣去边,学生系世界公民,唔一定去内地」。他现时在国际非牟利组织工作,认为过去北上交流的经验有一定帮助。 安俊人力资源顾问董事总经理周绮萍认为,大学生北上交流已是基本要求,指除了极优异和一级荣誉毕业生,其他学生对雇主而言分别不大,故面试时不会 聚焦在成绩,而是在暑期工、实习或交流经验。周称近年部份学生对内地很抗拒,故北上交流人数甚少,「同学对内地睇法唔中立,了解咗先可以作出批评」。 过去港大学生并非如此抗拒中国,70年代内地正值文革,港大学生会也曾以「认中关社」为口号,于80年代初做过港大学生会外务副会长的教育界立法 会议员叶建源指,有关口号当时仅为学生组织的主张,与今次由港大校方提出建议不同。但他认为,校方昨发出的公告修正了何的说法,现阶段不宜武断批评,相信 校方由教育角度出发,而非靠拢任何政权。 来源:苹果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