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耿松
在我的意识中,《北京之春》似乎就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这种意识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在十几年前就有了。这也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看法,我的一些民运朋友也都有这种看法。甚至一些体制内的朋友,也持有这样的看法。不过,他们的说法是:“北京之春是最‘反动’的刊物,那里都是一批高手,共产党最恨他们,就象当年清政府痛恨同盟会搞《民报》一样。”尽管他们嘴上说的是不恭之词,但他们内心还是很钦佩《北京之春》及其创办者的。
《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是革命党人宣传“三民主义”的主要刊物。《北京之春》是海外民运人士创办的政治刊物,主要是宣传民主,批判专制,这与《民报》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民报》前身为华兴会黄兴、宋教仁等主编的《二十世纪之中国》,1905年同盟会成立,黄兴建议将《二十世纪之中国》捐给同盟会,并改为《民报》,由此,民报作为同盟会机关报,为革命启蒙作了大量宣传。《北京之春》的前身是《中国之春》,1993年改为《北京之春》。 20多年来,《北京之春》(包括《中国之春》)为促进中国的人权、民主事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北京之春》和《民报》在中国历史上将有同等的地位。
说起《北京之春》,不能不提到胡平先生。我最早听到胡平的名字是1980年,那时全国很多高校都在搞自由竞选(人民代表),我所在的杭州大学是浙江高校中最活跃的,比我高一级的武寿年(北京人)在竞选中介绍过北大胡平的情况。我当时是一年级学生,没有参加竞选,所以印象不深刻。1989年“六·四”惨案后,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在《北京地区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报告中,提到了胡平,这对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得知胡平已在美国继续从事民主运动,大力支持国内的民运。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到了。值此喜庆之时,写上这篇短文,算是对《北京之春》的祝贺和期望——更多的是期望:期望《北京之春》象《民报》一样改写中国的历史。
2005年除夕(2006年 1月28日)于杭州西子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