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调查要点
(至庐山会议以前,大跃进“第一回合”)
髙王凌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关于大跃进的国际学术会议。会上一位知名学者很严肃的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大跃进研究?我想,这确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大跃进在中国也不是没有人研究。但多集中于中央的决策,又是从文件到文件,因此很难离开“老套”;很少从下层从民众角度的观察,也很少有人(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到下面到乡间去走一走,揭开迷雾,以接近那一段历史的真象。
本文提供的是一个调查提纲,是在搜集了许多文献资料,也参考了这几年下乡调查的经验而写就的,希望能对有志于大跃进研究的朋友有所帮助。
冬春
1957年9月,八届三中全会揭开发动大跃进的序幕,通过《1956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作出《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毛泽东说∶将来只用几分地种粮就够吃。
冬季,各地以“四大”形式,批判“右倾保守”,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投入劳力从几千万,到1958年1月发展到一亿多人。
由于粮食连续两年减产,1957年底到58年初,若干省份如内蒙古、辽宁、河南、山东、河北等都发出了粮食紧张的信息。出现断粮、要饭、盗窃、破产外流、弃婴,脸肿、病倒、卖血、自杀,冻、饿死人,集体请愿、闹社,口粮下降,国家库存空前降低,城乡供应紧张等现象。为此有些地方开展了严厉的反瞒产斗争。河北、浙江等地将各社队、各家暗存的粮食变成明存的“光荣粮”。
1958年1月,南宁会议提出提前实现四十条和“苦战三年”的口号。毛泽东:这个口号首先是河南提出来的。先是,甘肃曾提出“少活十年”,江苏“刺血宣誓”表示决心。从此,中央和地方不断制订和修改农业生产计划,竟相提出高指标。
2月政治局扩大会,毛泽东∶今年下半年你们就看到,要有一个大冒进就是了,我看是要比哪一年冒得还要利害。
3月份成都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关于发展地方工业、并大社的文件。4月以后各地迅速开始了小社并大社工作,并兴起全民办工业,出现几十个“大办”。全国投入各类“小、土、群”工业生产的农村劳力,最多时达到6000万人以上。
任务,一个个向下加;办法,一套套往下提;纪律,一条条向下压。春耕开始后进行紧张的突击工作,几乎天天开夜班,常常开到通宵。干部认为苦战三年,就必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些强迫命令,依靠处分来维持纪律。群众则多少存在着执行命令应付差事的思想。
各种任务往往同时提出,都要紧急动员,日夜突击,限期完成。“苦战几昼夜”变成一般性口号,“突击”成为经常性形式,每天只睡三、四小时。出勤率虽高而效率不高。
春夏
从年初特别是到4月以后,各地多次发动集资运动。捐献、变卖个人生活用品(房屋家具、牲畜农具、衣服被褥、寿衣棺材、自行车、砖瓦木料),收“金银铜铁锡”,以及“挖底财”等。
普遍推广深翻改土(毛泽东:用人海战术,把土地全部深翻一遍)、水稻密植、工具改革(车子化、滚珠轴承化、绳索牵引机化)、养猪积肥等群众性增产措施。
浮夸风出现。6月8日,河南遂平县卫星农业社小麦单产2105斤,放出了第一颗“卫星”。几天后报道湖北谷城县星光社水稻单产4353斤(陕西省农民和农业科学家对其表示怀疑)。从此展开卫星竞赛。
7月底农业部发表公报,夏粮总产量达1101亿斤,比上年增长69%;8月4日毛泽东在河北徐水问粮食多了怎么办?粮食部门提出:留粮标准不动,增产可以多分点;储备三年,共储备3000亿斤粮食,国家、社、社员各1000亿斤。并认为:乡村总留量500亿斤(超过去年小麦总产量30亿斤),因此需要国家供应的地方就不多了。
夏收分配中,受灾省份湖北、山东、安徽、吉林等地粮食出现问题,有断粮、要饭、外流、自杀、瞒产私分、停止生产等现象。也有估产偏高,交售后分配不足的。
小麦丰收的地方,如河南出现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几年的普遍的瞒产,要求“丰收就应多吃”;在人均多留50斤的同时,河南表示夏季即可完成全年的征购任务。在毛泽东视察过的河北安国县,按毛指示增加了吃粮指标,达到500—600斤。余粮除社储备一年粮食,其余10亿斤全部收购。随之发生收割粗放,大手大脚,食堂吃不了就拿去喂猪等现象。
粮食“大丰收”的同时,各地城乡出现了油菜子、生猪、蔬菜等副食品供应紧张的情况。
各地试办公社(6、7月起)。
各地先后办公共食堂(7月人民日报发表宣传办食堂的文章,10月底建成食堂265万个,农村人口的70—90%在食堂吃饭,号召“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
收自留地(4月始有),取消集市贸易。
平坟(4、5月始)。
拆房,移居并居(4、5月始)。
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讲卫生(2月始发,8月续发)。
教育大跃进(9月),扫除文盲、农村办学等。
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
夏秋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到11月郑州会议,大跃进进入高潮。
北戴河会议决议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经过5月并大社、7月各地试办、8月普遍推广,9月高潮,到10月1日宣布全国农村基本实现公社化。在原75万社之上,建成公社23400个,每社平均4800户。
政社合一,四社合一(乡长即社长;供销社、信用社、手工业合作社下放给公社)。脱产人员大量增加(一个公社竟有上千的人员不劳而食或半劳而食)。
刮平调风(“一平二调三收款”)。决议:“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对于并社中的经济政策问题,中心是强调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干部和群众,不要去斤斤计较小事。
共产风。毛泽东:一穷富拉平,二积累太多,三共各种产。平调社队物资的同时,收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一铺一盖,一碗一筷……”)。
实行“三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徐水首倡)。毛泽东:开展大协作(大兵团作战);不仅工人,也把农民组织成产业大军。我们现在办大公社,统一调配劳动力,这就是战争时期的经验。
公社的劳动组织采用军队形式;最大特点是组织严密,出勤人数普遍增加;便于领导,集中资金;社员集体生活,男女、夫妻分开住宿;集体吃饭;家庭作用消失(毛泽东:消灭家庭,即可消灭私有财产);社员成为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文化技术修养的新型农民;——社员欢欣鼓舞,主要是看到福利事业多,兴趣最大(毛:可以从吃饭、穿衣、住房上实行共产主义。搞供给制,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同时以为我国农业问题解决了,粮食吃不了。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首先是钢铁上来。北戴河会议决定靠“土炉子”,大搞群众运动,全党全民办钢铁。规定要有铁的纪律,“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起来”。
9月,开始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轻工业等等停车让路)。投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几千万人,年底达9000万人。
11月郑州会议提出全国耕地实行“三三制”(种植农作物,休闲和种植绿肥,种树种草各三分之一;以及大地园田化)。
秋冬
粮食征购任务完成情况不好,一些地区和大城市粮食供应紧张,库存告急。从年底开始,各地农村大闹粮食风潮,瞒产私分。
秋收质量不好,地里大量粮食抛弃损失。大量土地未能秋耕、未施底肥,冬播任务未能完成。深翻土地不少弄虚作假。
公社化以后,社员干活互相推委,或对生产对社里事物漠不关心。东西大家拿,大家用,无人爱护,小农具大量损坏弃置,大农具破烂不堪。更无心思搞好生产,乃至不愿出工,出勤率及工效降低,劳动时间缩短;放弃“苦战”、开夜工:“三化”涣散,项目建设迟缓、停顿;农产品多吃多留,不愿出卖,或抬价出售。
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开始纠偏,肯定现阶段是社会主义,划清与共产主义的界限;不能废除商品,实行调拨和剥夺农民;要劳逸结合,关心人;决定不在城市搞人民公社。11—12月召开武昌会议暨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承认做了“冒失鬼”,出了乱子;决定整社,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仍归社员所有,并对某些建设指标作了压缩。
1959年1月下旬省委书记会议。以后年年都会大跃进。前两个月压缩空气,松一点。
2-3月第二次郑州会议,毛泽东∶目前我们跟农民的关系存在一种相当紧张的状态。几乎各地普遍地发生瞒产私分,大闹粮食、油料、猪肉、蔬菜“不足”的风潮。各地进行整社,讨论所有制即基本核算单位问题,和纠正前时工作中的一些偏向如共产风等。
4月29日,毛泽东写给各级干部的一封信。在包产、密植、粮食、播种面积等问题上“唱低调”。
人口的“非正常死亡”
1958年全国人口为65994万人,比上年增加2.2%,已较前几年为低。据公安部报告,1958年上半年人口死亡率增长,推算全年死亡率为千分之十二点九二。将比上年多死300余万人。58年春夏之间,云南发生死亡39000余人的严重死亡情况。毛泽东为此写了“一个教训”的批语。10月2日毛批示安徽无署名来信:灵璧县3个乡已饿死不下500人,还有许多人卧床不起。1959年初,河南豫东五县及开封地区发生饥荒,饿死数万人。但问题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事后毛泽东说∶农村问题,1959年即已发生。饿死人,到1960年夏天才反映到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