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忠
最近,关于民主和政治改革的讨论,在中国媒体上越来越常见,民主政治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占有较以往更为突出的位置。在这些讨论中,主流话语就以下观点似乎存在高度一致:中国确实需要推动政治民主化,但中国决不能实行西方式民主,而应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上述观点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中国特色的民主”已经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这一口号真的能为中国带来期盼以久的民主,还是使政治民主化进程一再拖延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人们必须先对“中国特色的民主”进行概念上的澄清。
有特色并不能代表有价值
不同的国家在实行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它们各自特有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语言、文化、宗教、习俗、历史、传统,都将使它们的政治制度呈现本国特有的风格。因此,人们既能看到美国特色的民主、法国特色的民主和德国特色的民主,也能看到印度特色的民主、日本特色的民主和韩国特色的民主。
不同的民主国家,各自的民主体制都各具本国的特色,但使它们可同称为民主政治的,无疑是它们共有的因素,而不是它们各自特有的因素。民主政治的规定性特征,应该是不同民主体制的共性,而不是它们的特色。一个键盘形状的蛋糕之所以成为蛋糕,肯定不在于它与众不同的外形。
中国可能会推动政治民主化,也可能继续维持现有的政治制度。但一旦选择了前者,在衡量政治民主化的目标是否实现时,就不应着眼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否有特色,而应看其是否具备了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清朝的政治制度如果保留到今天,无疑比中国现行制度更加独特,但人们很难说它比现行制度更接近民主。
在中国,总是有人在告诫人们不要照搬别国的民主模式,而应发掘自身的制度特色。这种告诫实在是毫无必要,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另外,特色也不是需要刻意追求的东西,它自然渗透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之中,人们想要将之清除都无能为力。
权力垄断是民主的对立
有特色并不能代表有价值。制度的特色非但不一定有益于制度的母国,甚至不足以维持自身的存续。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同时也是各种有特色的事物不断消亡的过程。就政治制度而言,重要的绝非其特色,而是其功能。可长可久的制度,必须有助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维护个人自由与社会公正,从而具有促进社会繁荣、国家强盛的作用。
许多人都承认,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官僚体系中普遍的腐败;政治权力对市场的随意干涉;政府权力对个人权利的经常性侵害;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和更广泛的公共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政府决策的任性和随意;政府公信力不断降低,等等。
如果政治的民主化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人们最好不要为中国的制度特色而沾沾自喜,而应考虑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否具备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如政党竞争、自由选举、权力制衡、司法独立、言论自由,以及结社自由等等。
如果中国特色的民主、德国特色的民主、美国特色的民主以及韩国特色的民主,都可以归属于“民主”这一上位概念,它们必然具有共有的特性。这些共有的特性才是民主的要素。对民主的要素讳莫如深,对制度的特色却津津乐道,这决不是认真推动政治民主化的恰当方式。
自上个世纪初最早结识“德先生”以来,中国民众对民主的渴求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那些曾握住政治权力的集团,要么断然拒绝民众的民主诉求,要么对民主概念进行任意曲解,或在修辞上加上足以否定民主本质的限定。它们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始终都是要维持对政治权力的完全垄断,而这种权力垄断恰恰是民主政治的对立物。
如果中共十七大的确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新起点,人们首先必须把握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舍本逐末地追求自身制度的特色。那些把制度的特色看得比民主的本性更加重要的论述,只会成为拖延民主进程的托词,而决不会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