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程序公正 十八岁当市长也行
日期:6/26/2009 来源:南都 作者:于建嵘

于建嵘


6月21日,29岁、拥有清华硕士学历的周森锋全票当选湖北宜城市市长(新京报2009年6月22日)。因据说是国内最年轻的掌握实权的“地方官”,周的当选引起了舆论追踪和网民热议。

在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中,地方政务官的年龄大小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只要选民愿意选择他在任期内为公众服务就行。但在我国目前的党政领导选拔任用制度下,年轻似乎意味着前程的远大,选拔出什么样的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日后社会的发展。因此,公众对周的当选倾注了“过分”的热情,其中有对年轻干部改变官场陋习寄予希望者,但更多人却对其家庭背景抱有警惕和怀疑。

在我看来,年轻并不就等同于变革的力量,关键在于,使周脱颖而出的选拔方式是否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遗憾的是,我在这件事中,只看到了干部选拔制度的一成不变。

周“平步青云”的第一步,在于他从政的高起点,即一毕业就担任了襄樊市建委副主任、党委委员。这得益于当地的人才引进政策,也恰恰说明了这类政策的不规范。比如,究竟应以什么作为“人才”的标准,高学历这个标签是否能等同于执政的潜力?将引进的人才直接安排到领导岗位,是不是为了规避《公务员法》中的招考录用制度?如此硕士可以当副处长,当今已在乡间的数万大学生村官当个副乡长也是不为过的。可见,周给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规范领导干部的初任制度。

周升迁的“终南捷径”,则是频繁的调动,而这意味着党组织将其作为了培养对象,为其创造了历练的机会。党管干部、选拔任用是我们组织工作中的基本原则,而组织上需要“培养”年轻干部作为上级领导的后备力量。但候选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程度、从政的能力和潜力,人格、性格的特征和优缺点等,往往没有客观科学的选拔标准,竞争者缺乏公正公开的展示平台,一定程度上是靠负责同志的感觉、洞察力或者与候选人熟悉的程度。老百姓对此更是没有什么发言权。而其培养方式,如选调生、人才引进,比如频繁调动、快速升迁,是否能切实锻炼出了解民情民意、具有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干部,而不会“拔苗助长”,也有待更科学的考察。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如何改善年轻干部培养制度中不公开、不透明,甚至缺乏科学性、法治性的问题。

而周当选市长,据荆楚网的文章,其工龄、基层工作经历并不完全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而除了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职务、头衔变动之外,公众并没有看到这位最年轻市长的过人能力或政绩,看不出他有被破格提拔的需要。

正因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官场腐败多发的现实政治环境中,年轻的仕途得意者常会引来对其家庭背景的猜测。周森锋表示,他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恪尽职守,把全部精力贡献给宜城。但在一张流传的视察照片中,年纪轻轻的他,已安然享受起属下的打伞“服务”。最年轻市长是否会成为最新的“官僚”还有待观察,但更迫切的是打破“制造官僚”的机器,变地方主政官员的上级“任命”为真正的“民选”,变向上负责为向下负责,变以升迁为奋斗目标为以造福一方为人生价值实现方式。让地方民众对其领导人具有更大、更直接的选择权,变“官场政治”为“管理众人之事”的地方政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相关新闻
中国财富加速向少数人集中
上海实施新外地人户口政策
湖北29岁最年轻市长再陷“论文门”
吴庸:“文革”卷土重来?
BBC记者看郑州逯副局长 说实话倒霉
湖北29岁最年轻市长的背景遭质疑
最离奇的诈骗案透露官场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