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霍默静: 不应止于默哀
日期:3/4/2014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霍默静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言论及公共政策编辑 霍默静

  
  与G20等国际会议经常受到示威者的骚扰不同,中国“两会”一向以没有“意外”闻名,这也要感谢中国巨大维稳经费的“贡献”。

  但在今年中国“两会”召开前的两天,3月1日,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的昆明市火车站,发生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33人在这次事件中丧生。中国官方将此定义为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中国政协的全体会议,也破例为死难者默哀。

  事情过去了三天,这幕悲剧带来了举国上下的沉痛,还有更多的不解——新疆怎么了?为何是维吾尔族人?为何他们手持长刀砍人看起来训练有素?为何他们 要选择一种你死我活的方式把暴力对准无辜的人们?这一事件与几个月前的天安门金水桥事件是否有关联?新疆问题根源是什么?南疆和北疆区别为何如此巨大?中 共对新疆的政策是怎样形成的?目前的政策是否合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治理方式是否应该改革?新疆的经文学校是否应该合法?

  最后一个更为不解的问题是,到哪里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答案是,无处可找。

  中国官方对此事的处理方式并不意外:将之定性为新疆民族分裂分子制造的暴力恐怖事件,并给出最强烈的谴责,中国媒体也没有悬念地与官方保持了一致。 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袭击理应遭受谴责,这种谴责如果能给逝者带来慰藉,那么还可以更加强烈些。但无论如何,谴责是容易的,而没有弄清楚因果的简单谴责也容 易滋生非黑即白的民族仇恨。

  中国媒体多年来对“新疆问题”讳莫如深。如果以“新疆问题”为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文章,除了港媒《凤凰周刊》在2009年“7.5”事件后 做过一系列的讨论外,大部分中国媒体,包括官方的宣传机构和市场化媒体,在报道涉疆事件时,止步于对事件的简单描述和官方表态。

  中国官方的公共舆论平台,长期遵循民族宗教问题不做“自选动作”的指令,采用新华社通稿,媒体对新疆问题“集体失语”,后果就是,中国公众对真正的新疆问题无从了解。

  此次昆明悲剧发生之后,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几篇文章广泛流传。一个笔名“澜夕”的作者在《为什么我要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文中, 谈到了中共最初对新疆政策的前后不一。《凤凰周刊》原主编黄章晋的文章《十字路口的新疆》谈及目前新疆的宗教保守化倾向。这些文章虽无法详解新疆民族问题 的全貌,却开启了讨论和反思,同时也反映出公众的种种疑问。

  种种疑问说明新疆民族问题的复杂,公众期待着解决之道。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能对问题作充分和公开的讨论。

  目前正在北京召开的“两会”,是在中国现有政治制度安排下,最能体现民意的议政场所。那么,“两会”是否可以在议政框架下,在媒体的聚光灯之下,讨 论新疆的民族问题?基于对“两会”议程和形式的了解,这是可能的。“两会”上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有来自知识界的政协委员,他们有讨论这一问题的能 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原本也在每年“两会”的议程上,每年中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会有一段民族问题的总结和表述。

  理论上说,“两会”讨论的都是关乎国家长期发展的问题。昆 明事件看似突发,却是新疆民族问题酝酿多年之后的一次爆发。从过往几次暴力袭警,到今日的昆明,再到被定义为“有组织的恐怖主义”的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 新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足以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大政问题,值得“两会”关注和具体探讨。

  正是基于新疆问题的复杂,对它的讨论不能再简单化,更不能再用央视和新华社的通稿。什么时候“东突厥斯坦”、“东伊运”这样的名字可以在公共讨论中 脱敏,讨论维吾尔族异见人士们不用担心被监禁,让更多了解实情的人陈述事实,让更多研究并希望解决问题的人去公开讨论,并让公众参与,新疆问题才会有解决 的机会。

  即便是在“911事件”之后的美国,对塔利班恐怖组织也不是只有一种谴责和打击的声音,公共平台上一直都有学者在辩论和反思美国的中东政策。

  公开讨论并不一定会带来更高的维稳成本,却可能带来还原问题全貌和达成民族和解的机会。除了默哀,“两会”还能为昆明做些什么?这是集聚北京的参政议政者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答案已经让很明确,只看最高领导人的政治意愿。


相关新闻
一个汉族青年眼中的新疆维族
伊力哈木:我的理想和事业选择之路
昆明火车站暴徒用长刀行凶幕后黑手是谁?
桂林全城戒严抓新疆人
中国宣布破获昆明血案 北京两会期间加强安保
中国里外看:昆明的恐怖
乌克兰危机的林林总总